瓷器发展到了明代,进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期,这其中,尤以景德镇窑的发展最为明显。洪武朝是明代的第一个朝代,现在已知道,洪武时期在景德镇已有本朝官窑瓷器的烧造。洪武期处于元末明初,因此,识别洪武瓷,既要注意其与元瓷的区别,同时也要注意不要与典型的永乐瓷相混淆。
洪武期官窑瓷器的胎质与元代相仿,皆为白色,又比元瓷更要白一些,胎质缜密,胎壁也相应要薄些;但与永乐官窑比则又显得粗厚而疏松,胎体中有针眼状细小裂隙。民窑器胎色灰白,胎质显粗,胎体也较厚。纵观明代瓷器的胎质,早中期较为精细,胎壁也稍薄些,到晚期则胎质逐渐转为粗糙,胎壁也变厚些。洪武期瓷施釉肥润,一般施青白釉,釉面白中泛青,民窑器尤甚。由于施釉较厚,圆器口沿均见积釉。民窑器由于胎体淘炼不精,杂质多,故釉面显青灰或灰白色。由于此期施釉肥厚,洪武期瓷釉面给人一种特别温润柔和之感。特别是官窑器釉面常见细碎的自然开片纹,底部常见刷有一层白釉浆,薄处泛黄,厚处呈乳白或青白色,光泽感不强。民窑器多为沙底,可见明显的修刀痕。仿品胎质或粗或细,官窑器釉面常过白或过灰。开片也可仿出,但纹里不见土侵,或人为作伪。
洪武朝的传世品中釉里红器较多见。但目前市场上所见到的所谓洪武釉里红器,十有八九系后仿,因此,要特别小心谨慎。釉里红器创烧于元代,在洪武朝得到了继承和发展。由于属初创时期,烧制多数不成功,除极少数发色较红外,大都颜色淡而发灰,有的甚至呈暗黑色,常有飞红现象出现。在绘制手法上,在元代时,因不能控制飞红现象,因此较多采用拔白的涂抹绘法。而到了洪武朝,铜红料在烧制过程中的飞红现象已大都能得以控制,因此,用线描法来绘制图案增多。绘制精美的釉里红器,尤其是一些大器,大都是官窑器,一般釉面应有无色细开片。有些制作方法值得注意,在洪武的釉里红器里,除玉壸春瓶、玉壸春执壸和一些口径较大的碗做成釉底外,一般均为沙底。但又常在盘碗的沙底上刷上一层护胎釉浆,烧成后呈红色,多数能见明显的刷纹。
官窑青花器在当时要少于釉里红器。洪武青花所用之料多数为国产料。极少数为色泽明快的淡蓝色,而大多数为发色浅淡,有的蓝中泛灰黑,这是该朝青花的一个特征。多数民窑器青花发色泛灰,有的纹饰中出现较大的斑块状黑青色,釉面均呈灰乳色。由于色料中杂质所致,使得釉面着彩处也产生高低不平之状。在制作上与釉里红器一样,可参照来鉴识。
看纹饰有利于在鉴识时作断代的参考。但,看纹饰必须是在胎釉、制作、老气等方面都基本认定之后的一种断代依据。洪武朝瓷的纹饰,以花卉纹为多见,在花卉纹中又以扁菊纹和緾枝扁菊为主,洪武时所画的菊花均成椭圆形,而且是两圏花瓣,在元朝则是单瓣的,这是与前朝相区别的一个时代特征。其它也见緾枝牡丹、西番莲、草叶、灵芝和鱼纹等。洪武期的扁菊和牡丹均留白边,扁菊的花蕊绘成细方格状。与元代不同的是,洪武期的折枝或緾枝莲叶纹都画成螺丝状,不同于元代的葫芦形;在大小上是元代是大花大叶,而洪武时则明显缩小了。仰莲瓣纹在元代是每瓣都分开绘的,到洪武则已大都不再分开,而是合用一条边线,并出现了双勾边线而不填色的白描画法。蕉叶纹为双茎,中间留空白。云纹大都还保留着元代的风格,为勾边留白的长尾蘑菇云,后期的云脚变短。洪武龙纹已不如元代时凶猛,爪为五爪,而在元代绝少五爪龙,多数是三爪。洪武的回纹为一正一反的两方连续。民窑的碗上多见画意随便而率性但颇见气势、深淡有序的云气纹,仿品常画得拘谨而小气,两相比较,一看便知。在洪武器上不见松竹梅、庭院芭蕉和飞凤等纹饰,如发现这些纹饰,均是后仿之品。要提醒的是,前面说过,纹饰只是一种断代的参考,主要还是要看胎釉、彩料和器物的老化程度。这一点,在鉴识时务必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