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油画专业基础阶段的教学中,有大量的课堂写生训练内容(包括室外课堂的风景写生),如何使写生题材类别更具有指向性、连贯性,让大量的写生实践与学生将来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方向吻合,无疑是亟待探索和改进的突出问题。
当下,我国油画艺术领域正呈现百花齐放、多元并存的良好势头,各种风格、各种流派、各种手法的油画艺术家们都在继承传统油画精神的同时,寻找与本土文化、本民族文化相交融的切合点,进而共同打造油画艺术的中国学派。作为培养油画艺术的后备力量——高校课堂写生训练,能否与其毕业创作及将来的艺术发展有机结合,这是我们必须给予关注的重要环节。
原有模式抑制想象力
从事高校油画基础教学的老师都知道,基础训练的题材就是前期静物、头像、人体三步曲。多年来按部就班,有的教师虽偶作变动却不敢伤筋动骨失其大体。教师一届一届地教,学生一届一届地学,约定俗成,延续了几十年,其不足之处就在于题材面过于狭窄,学生视野过于封闭,无形中将学生置于被动接受和被动描摹的境地,先入为主地在学生的意识中圈定了题材的范围。这对学生日后的创作题材思考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是十分不利的。题材的思考遴选能力和想象力,是一个艺术学子乃至油画家跳出被动描摹,跨入主观表现境界的必备能力,是遨游艺术王国的一双翅膀。在今天这个高度发达的图像时代,我们更需呵护和着重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
“三步曲”的训练模式还缺少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鲜活要素。长年累月的机械训练很可能会导致感觉迟钝、麻木、思维上的套路化和惰性化,丧失创作后劲。前不久的“全国青年美展”作品评选过程中出现的同一个题材就有几十个人画的现象,已让评委们担心,这也给油画教学敲响了警钟。
拓展题材写生范围
充实和扩展题材范围:前期的静物写生阶段有必要加入新的内容,尝试摆放蜡果、陶罐以外的东西。如现实生活中的用品、工具、器械、衣物等,直接拉近静物题材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关系。还可以同时摆放具有潜在意义或具有象征性的几组静物,让学生从自身感受出发自主选择,鼓励学生深入思考,大胆想象,把普通的静物写生上升到创作的高度来完成,并择优作为期末成绩的打分作业。另外,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行组织摆放静物,这样的作业学生画起来会更有激情,方法和效果也会更加丰富,教师更容易发现每个学生的独有潜质。
加强人物写生的指向性:从动势、特征、着装、灯光的选用,以及环境的布衬等方面营造出一种超出普通课堂写生的氛围,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受,提示或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提高课堂习作的艺术含量,走出死练技术的误区。
把握课外写生方向:教师应根据学生们的实际状况选择室外写生地点,剔除室外写生的旅游观光化习气。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入学前的20多年,大部分人都在原籍度过。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印象最深,也最容易转变为将来的创作母题。所以,因势利导,顺水推舟,画面效果更真实有趣。与其靠学生大学时段的几次风景写生来强迫他们转换创作题材,还不如来点实际的:让他们回到家乡,画自己最熟悉的风景,把那些真实的感知,激情四射的情绪,落于画面当中,学生在作画时,也会更轻松,享受一种自我体现,犹如一股清新的自然之气。
无数油画艺术家的旅历都告诉我们:走马观花式的所谓写生、采风或体验生活,仅仅是其创作生涯中的“小插曲”而已,难以实现艺术的实质性突破和深层次的表现,难成气候。所以,让我们珍惜并利用好课外风景写生的良好时段,多几分把握,多几分斟酌,让学生到他们该去的地方,缩短他们发现自我、找准母题的时间,也就等于加快了成功的步伐。
鼓励学生课外实践
在平日的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还经常碰到一些对油画专业有兴趣、有追求的学生,他们往往是一个班或者一届学生的领头羊,比较勤奋刻苦。除了能够按时完成课堂内的作业之外,还常常会利用课余时间、节假日时间画一些写生小品,这些小品往往是各类题材的汇集,有着鲜活的灵性,尽管不完整,却见得真情实感。有的显露出独到的视角,有的表现出新颖的构图和剪裁能力,还有的凸显出对特定题材的敏感和独特的画面处理能力。面对这些笔笔见真性情、处处存真感受的写生小品,我们应该果断认可,加以表扬,甚至选择其中的优秀者,作为其专业课程结业时的观摩作业,这类作业往往会一大片“常规作业”中,更夺人眼球。
原因很简单:画了想画的题材,用了想用的手法,表达了真感受。很多时候,这类写生小品的导师,如果进一步对其点拨和启发,往往会打造出一幅很成功的作品,甚至会成为学生以后绘画艺术道路的开篇。
课内的写生作业和课外学生自觉的写生实践,应该同时得到教师的关注和指导,见缝插针,增强主动性、针对性,这样才能全方位引导学生专业发展的总体态势,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更何况课外学生的自主写生实践,也无形中培养了他们主动观察生活、大胆选取题材的能力,磨砺了一个艺术学子的敏感度,这些对于一个有志于学好油画专业,并准备用艺术作品服务于社会的艺术青年不是很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