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综艺 > 伦敦书展里的中国作家(多图)

伦敦书展里的中国作家(多图)

2012-04-24 10:45 文章来源:晶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铁凝

 

 

 

盛可以

 

 

 

韩东

 

 

 

毕飞宇

 

 

 

迟子建

 

 

 

刘慈欣

 

 

伦敦书展烙上“中国印”。

 

 

晶报记者彭子媚

伦敦书展落下帷幕,作家们的高谈阔论余音绕梁。作为全球第二大图书贸易博览会,商机之外,书展上交流的还有关于文学的问题。女性视角、当代诗歌、中国农村、城市风景、儿童文学、数字出版……有限的话题,承载了无限思考。

中英作家对谈聚焦全球化下的传统

“与其说写的是女性,不如说是人性。”4月17日,中国作家铁凝、毕飞宇和英国作家瑞克尔·霍玛斯围绕“女性视角”进行三人对谈,对于“中国写女性题材最好的男作家”这一称谓,毕飞宇表示不予接受。铁凝认为相对于男作家对女性的刻画,女作家们因为自身的性别身份,可能在创作中流于自恋,因此“常常不能以大的格局去看待内心的伤痛和不如意”。不过“女性有着天然的表达欲,这于作家算得上性别优势。”铁凝在对谈中表示,她非常赞同巴尔加斯·略萨所说的“作家应该知道大街上发生了什么”。她认为作家没必要讳言自己的写作野心,她自己就非常关注中国巨变之中涌现出的一系列问题。不过“如何在内心孕育这些题材,对我是巨大的挑战”。因为“文学毕竟不是粗糙的社会情报,作家不是社会流水线上粗糙的素材加工者”。

全球化视角下的文学是几场活动的共同焦点。4月17日下午,迟子建和英国作家理查德·佛朗西斯就“作家是应该全球化还是本土化”话题展开讨论。理查德·佛朗西斯说,狄更斯写作的年代,美国人要等船只飘洋到岸才能看到英国的书,今非昔比,英美两国文化的交流、渗透现在已常态化。然而美国在其中占据主导位置,全球化对于英国文化来说未必是积极的。迟子建认为,写作还是要依靠心灵的力量,不管去了多少地方,写作的世界却很小很小,如果很大就会迷失。毕飞宇在被问及对“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句话的看法时说,“民族的”和“世界的”是个老话题,听上去有点自卑,有点扭曲,这句话容易让人联想到一个处于弱势地位的民族发出的声音。他认为如果一个民族真正强大,没有必要提及这个。

阿来与刘慈欣、英国科幻作家乔纳森·克莱门茨也在“中国科幻小说”的主题下展开对谈,作家们认为,中国古代民间的神话、鬼魂系统丰富多样,但是中国作家并未充分运用。现在西方奇幻小说多了,到了中国也引起很多读者喜爱,阿来认为,中国作家植根于中国的文化传统,也可以推动本土奇幻文学的发展。在阿来看来,奇幻小说的魅力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审美的想象方式,解释这个世界的方式,不那么完全按照现实一板一眼来的方式,这个方式一下子把想象力给解放出来了。”

 

盛可以“跷课”感受初春伦敦

“参加伦敦书展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在英国企鹅出版社展区看见英文版的《北妹》,出版社将我的书封印成明信片宣传发放,匠心独具。”近日,从深圳走出的女作家盛可以在接受晶报记者越洋电话采访时说。而在盛可以参加的一场文学活动之后,一位英国读者拿出两本中文版的《道德颂》,一张明信片,还有盛可以的照片找她签名,盛可以表示很惊讶,这位读者不懂中文,却提前购买了中文书籍,英国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喜爱可见一斑。

本届伦敦书展,盛可以作为受邀作家参与了两场文学活动。4月18日,她与刘震云、徐泽臣进行了题为“城市风景”的对谈,当代中国城市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这给中国人传统生活方式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改变,盛可以和参与对谈的两位作家所关注的正是生活在中国大城市中的人们所面临的挑战。在盛可以的多部文学作品中,处处流露出作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思考,书展展出的英文版《北妹》,探讨的就是中国农村女性进入城市找寻工作时面临的困境与现实。

4月19日晚,盛可以与英国作家罗斯·莱辛展开对谈,从《北妹》的话题延伸到两位作家的写作经历。盛可以说,这些对谈都是即兴式的,比较随性,现场读者也参与了互动问答。盛可以告诉记者,她在书展期间“跷课”去了一趟剑桥大学,感受诗情画意的初春伦敦。“时雨时晴的天气,河流清澈淌过心扉,古树童颜鹤发……”她的思绪也随之飘到徐志摩在此求学的年代。

《卫报》专栏作者长文品韩东

“我感觉一块块碎片聚集起来,神奇地互相结合。最初,眼前的画面是一片混乱无序,读罢全诗,恍然出现了一片完整的风景。”英国《卫报》专栏作家林赛·欧文如此描绘韩东诗歌给她带来的感受。近日,林赛在《卫报》上刊发文章,大篇幅介绍并评论晶报的老朋友、著名诗人韩东的诗歌。林赛说,韩东认为写诗既不是为了自己也非读者,而是建造一座纯粹主观的“诗歌之楼”,她在阅读韩东诗歌时亦产生了同感。林赛觉得诗歌不必太具象,这样可以留给读者更多的想象空间——“韩东调动了读者的记忆和想象力。”

去年年底,《人民文学》杂志社推出了英文版的中国文学杂志《Pathlight》(《路灯》),随着中国参展团,《Pathlight》也来到了本届伦敦书展,为英国读者了解中国文学提供指引,林赛就是从近期的《Pathlight》上读到了韩东的诗歌。在韩东的诗里,“石头”被诗人予以了丰富的意象。“这也许是一块火山爆发而来的石头、地质演变中诞生的石头,也可能来自一座建筑,一堵墙。作者一开始只有模糊的想象,随着诗歌意象的层层推进,读者的感受也在不断丰富变化。”林赛在《卫报》的长文中分享了她的阅读体验。

在本届书展中,韩东参与了三场文学活动,其中一场与“诗歌”密切相关。4月18日,韩东、西川和帕丝卡·佩蒂特围绕“中国当代诗歌”三人对谈。西川还在书展上进行了中国当代诗选《玉梯》的首发式。对此,伦敦书展官网撰文:“中国当代诗歌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既继承了中国古老而丰厚的诗歌传统,又从颇具影响力的西方诗歌中汲取营养……”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