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毕加索与中国艺术的两次相遇(图)

毕加索与中国艺术的两次相遇(图)

2012-04-26 09:11 文章来源:中奢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成为当时反法西斯的重要作品。

大画家毕加索1944年加入法国共产党,这让处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中国共产党人兴奋不已。1945年,延安《解放日报》发表文章,《庆祝画家皮卡索加入共产党》,还在延安举办了一个毕加索画展以示庆祝。

这个展览的具体情况后来很少有人提及,可能因为对毕加索的政治判断有了变化,不过在以当时延安的条件而言,还能举办这样的展览,的确表现了中国同志极大的诚意。有人估计,这个展览可能是图片展,而我们几乎可以断定,只能是图片展。无论如何,这个展览都应该算是毕加索和中国的一次亲切相遇。

直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出现分裂之前,毕加索一直都是我们的同志,尽管他的私生活看起来过于浪漫,离一个无产阶级战士距离尚远;同时他在巴黎舒适的物质生活,可是让他远在黄土高原的中国同志无法想象的,但是他追求正义,思想左倾。西班牙内战时期,法西斯军队悍然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一分钟轰炸,炸死了150个平民,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就是对法西斯这次暴行的控诉,由于画家的影响力,这件作品成为反法西斯的重要武器。

毕加索在二战时一直受到法西斯的监控,二战之后,老毕动了入籍法国的心思,没想到的是,当法国移民部门正要准备批准毕加索的入籍请求,意外收到国家安全部门的密令,指出毕加索是“危险人物”,所以,因为政治原因,他终生都没有成为法国人。

毕加索一方面是个共产党员,另一方面又是个崇尚个性和自由的画家,这种双重身份使他有些时候与党的要求不相符合,所以很难说他是个好党员。1953,斯大林去世,毕加索画了斯大林,但受到法共的批评,说没有画出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应有风采,由此,毕加索和法共的关系开始疏远。即使如此,他对共产党的信念也是坚定的。1956年,赫鲁晓夫谴责斯大林,很多人退党,毕加索却说;“我是共产党员,法国只有一个共产党,所以我们永远属于他。”

 

1956年,中国文艺代表团访问法国,拜见了毕加索,就是毕加索对张仃说,你们有了齐白石,还学西方干什么的那一次。顺便插一句,目前正在成都巡展的毕加索画展上,前来出席开幕式的毕加索博物馆馆长说,毕加索其实一点不了解中国,也不了解齐白石。那次随团访法的三十年代的左联作家李霁野回国后发表了一首诗歌,题目就叫《致毕加索同志》。

后来,由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毕加索同志离我们渐行渐远,再后来,毕加索的形象越来越负面,到了文革时期,毕加索和所有被统称为“现代派”的西方画家统统成了腐朽的,资产阶级的艺术家,遭到了口诛笔伐。

应该说,曾经被我们骂得狗血喷头的西方现代派画家,按照政治谱系来说,其立场一般都是左翼的,或者偏左翼的,他们大多数都持批判立场,他们批判的是资本主义,是高度的现代化以后带给人的异化和奴役。

改革开放之后,毕加索的形象在中国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1983年,法国总统访问中国,带来了三十多张毕加索的原作,这次终于让中国人实实在在地看到了毕加索的原作。

毕加索第二次来到中国,尽管他多姿多彩的私生活仍然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首要话题,毕竟,他的艺术天才也开始被渲染,以至于毕加索成为一个不断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代名词,而这,正是处在思想启蒙时期的中国所需要的。

毕加索第二次与中国相遇,为当代艺术提供了动力,这就是关于艺术家自身的启蒙,强调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性;鼓励艺术家不断挑战视觉传统、不断突破思维惯性的现代主义精神,这些对于新时期中国的艺术革命,这是一种重要的思想资源。

只是这一次我们没有称他为毕加索同志。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