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等待无条件批评

等待无条件批评

2012-06-13 11:09 文章来源:中国艺术家批评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想说“无条件批评”这个意思,缘起已多日,但都跟“吕澎”这个名字有关。最先的缘起是鲍栋的一句话,他在《改造历史》青年批评家论坛上针对近期潮起的批评“吕澎写史”这事,说:“真正能构成批评的,是你自己写一部,否则的话那种批评肯定是不够分量的,甚至是无足轻重的,真正尊重吕澎先生写作的,得采取批判性的角度再写一部艺术史,这是最好的一个方式。”我记得自己还因此写了一篇《批评仅居于艺术权力生态之一环》杂感。同是参加该论坛的赵子龙还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看到今天很多批评家已经无法贡献自己的价值观,而是依靠抨击别人而获得存在感。”我在赵子龙博客专对这句话作了留言:批评家不一定是“贡献价值”的,专业批评家之外的批评之众更加不是;当然还得看怎么理解“价值”,怎么说批评本身都是有价值的;如果是指那些贡献理论体系、思想体系的大家,可能是思想家、理论家、哲学家等等,但好像批评家也怎么都轮不到,因为那不是他们的主活儿;进一步,中国有几个“贡献价值”的“真家伙”?那还不允许他们干点“批评”的活?

我对那样的句式持保留意见,是认为其意思里有“要批评,(最好)如何如何了才……”的条件预设:比如要能“写一部艺术史”、“贡献价值”。这样一来,“众声喧哗”中,很多声音就会觉得自己像犯了贱,底气就不足了,而“权力”、“权威”在条件预设下,自命不凡,藐视批评,不能持好在真理、真相面前平等交流的态度,进而将一种坦诚相待地促进事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贻失汰尽。

同样道理,比较起鲍栋、赵子龙那还算语气平和的“条件预设”,作为被批评者的吕澎先生,“条件预设”得更具体更决绝。这就是第二次缘起,在尔后接受赵子龙的采访中,吕澎有一番话让我大吃一惊,听者如我,即使吕澎不亲自用“知识分子这个词在今天这个社会里没有用,这是骗子找到一个说辞”、“这个时代其实是没有知识分子的,一个都没有我们真正所说的那种知识分子”的语气宣告自己不是知识分子,我也会想想“吕澎可能真不是知识分子”这问题。在被提问“对民间、底层的看法”时,吕澎在“任何都是相对的”地“模糊概念”之后,反过来非常“具体地”说了这样一番(提议)话:“还不如把你家里的资产分一下,每个人发十块钱就拯救了他们一天……把你家的钱全部给一百个矿工。”果真“不把钱先分出去”就不能批评、讨论相应问题吗?!“批评”与“给钱”是两件必然重叠、可比的事吗?什么是知识分子至而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什么是政府职责?什么是民间相关组织的职责?什么是个人职责?在这等等系列问题的思量之下,我甚至担心身为“艺术史家”的吕澎如何去厘别精神与物质、利益与意义等问题,就像我曾担心他那个《只有物理呈现的思想才有价值》的文章题目是否已经武断地宣判那些务虚的“思想”家的“应该”死亡一样。

现在,让我决定续写这个意思,是吕澎先生把更苛刻的“条件清单”专门开给了“等待”着的王林先生。面对王林的批评和质疑,吕澎不是务实、用心地答疑,而曰“没有兴趣回答你的任何问题”,笔走偏锋却另硬生生给王林“开出条件”多达6项。我细读一下,这些“条件”有的不是王林批评文章中提出来的内容,有的条件是王林一辈子可以不必做的,有的条件甚至恰好与王林的意思相反,比如第4条“不依赖任何投资或者赞助策划一次展览”,简直就是“无赖条件”,话与“有本事从这楼上跳下去看看”无异,何况王林明白无误地已经明说自己并非简单反对“市场”、反对“致富”。奇怪的是,面对王林提出的“买断”、“证据”等具体问题,吕澎为何一字未着?难道批评批到痛处就可“无赖应对”?吕澎是能人,这点毫无疑问,但能人恰好就是批评的对象之一,如王林这样的“专职批评家”也要“提条件”,那还谁能批评?这是知识分子应持的探索真理的态度吗?

是,正是在“态度”这一点上,两相比较,我先投了王林先生亦在采访中表白了的态度一票。王林先生一句“批评家回避问题,是因为利益,不敢站出来直面问题。不能直面问题的人本身就是问题,就有问题”,正是王、吕第一回争论中我表达观点的文章《正视问题,直面责任》之题意。退一步,如果被批评者无诚“正视问题”,次策可以保持沉默,而非“耍脾气”;事实上,有些问题,即使“批者有意,听者无诚”,却或可“读者解决”的——比如审度“历史公正”的问题。自觉的读者不会喜欢“陈词滥调”,这一点绝可放心。王林“如果没有对于真实和真理的追求,要批评干嘛呢?……如果批评都是安全的、稳妥的……批评还是批评吗?”反问所表达的态度,我认为不是吕澎批评的“张嘴信口开河和在学术的托词下夸夸其谈”,而是有着针对特定批评现状的现实意义,而且,以王林作为批评界代表者之一、年长者之一的身份,还身体力行、以身作则,这样的榜样意义哪会落空、务虚?吕澎需要“个案”,王林自身就在自我完善一个活生生的个案,是隔下代批评家要好好面对的“个案”。王林谦言自己愿当“失败者”,实际他正在成为批评家中的“成功者”,即使他仅仅是职归原位而已!

这几年王林的“老来俏”,以及类似的批评力量亮相,他们合而形成的明流、暗流,已经形成了对艺术界各“圈子”的分流,细心观察便可明察,艺术界已经较于早几年而不是利益齐统天下、市场万岁的“艺术圈”,这当然正是仅仅围绕着“物质力量”、“物化人物”的人不高兴的,这如果也是像当年的“市场化”那般的“历史必然”,这“不高兴”又何所谓呢?或者,批评至而促使被批评对象被迫或主动调整行事标位,则不更是幸上之幸吗?

所以,很有必要再回到我认为王林正是“职归原位”这个事实上,即使吕澎真能“提条件”抑或我能“提希望”,也必须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王林是谁?也许在众人眼中,王林先生可能有教师、策展人、诗人等等身份,但考察王林纵横艺术界多年来的所作所为,特别是著文、著作、任职,我更认为王林的主职是“批评家”,否则他参与发起并轮职的那个组织就应该叫理论家年会、艺术史家年会什么的。关于这一点:第一,“批评家是谁”、“批评家的天职是什么”等问题,正是干着这个工作的王林及王林们已经努力解说、实践的问题,大家可以评议、再定义;第二,我希望吕澎先生及像他一样的人“无条件”承认这个事实。说明此两点的用意在于:第一,最好吕澎千万别给王林“提条件”、“下任务”“也写一部艺术史”,即使真写成了,他的史著也会像吕澎的一样必引争议、批评,因为就像既然吕澎是“艺术史家”却为何又是“艺术经纪人”,王林这么多年来确实不只是一个“纯粹批评家”,要证明一部艺术史的公信力,就与证明一个批评家、艺术史家的公信力一样,往往正需要独立于利益之外的对理论、史实的尊重;第二,如果我能“提希望”,那就是“王大哥您就像这几年这样大胆地往前走”,如果说“个案”,王林新近已经做出“批评许江”、“批评潘公凯”、“批评吕澎”、“批评北京叙事”等等成功“个案”,王林继续要做,或者真也有心完成吕澎提出的“个案”任务,我希望他别做出那种唱赞歌式“个案”,因为王林自己都知道了这不是批评家的“本性”。

对职责“知道了”,换一句话说就是作为批评家,只有他自己能给自己“提条件”,而且条件越苛刻越好。遗憾的是,中国的现实,恰好缺乏制度环境去约束每一个有职位的人严格按身份条件去履责。为什么批评家主要是商业利益代言者?为什么艺术史家又是利益经营关联人?为什么艺术家又与政治权力合谋共营?为什么展览规则往往只是展览方、策展人单方面甚至强制性地制定“游戏规则”?……凡此种种,按理吕澎是明白并通过史著或论文加以揭示、阐述的,但在王林提出“证据”、“买断”质疑后,他为何反而给王林提“写出调查报告”的条件?难道批评家批评“拍卖作局”、“艺术史操作”、“展览规则猫腻”等非要像公检法那样“卧底调查”、“紧握证据”?

在我们得现实里,你还不能像“红杉军”那样反过来给权力开条件说“不行下岗,我们另选人”,更多的时候,你是连“批评别人的条件”这一条也是没有的,所以,所幸仅是:不过“艺术圈”而已,不过艺术而已!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