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五六月份各地美术院校毕业创作展陆续登场。这既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一次大展示,也是一场高等美术教育的大检阅。据有关资料显示,2012年美术院校毕业展集中在5、6月份,形成了美术界的一道亮丽风景。在这场展示中,几大美院可以说是主角,而其他一些综合性院校的艺术专业也频频露脸。
展示方式的多样、艺术形式的多元和表现方法的新颖性,应该是毕业展的一个重要特色。所以,各地的毕业展吸引了众多人参观。在我的印象中,毕业展上,尽管总能看到一些作品构思上的稚嫩和技术上的缺陷,却常常会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优秀作品,给人带来出乎意外的惊喜和猛然的启悟。在毕业展上,各个学校不同的气质与风貌,往往也能够有所展现。我觉得,毕业展吸引人的原因,还是因为她 “新”。信息化所带来的图像源的广阔和知识面的宽泛,国际化所带来的价值观的多元性和审美取向的自由,这些“新鲜”的感觉,加上年轻一代艺术家的敏锐、激情和创造力,都在这里得以尽情展露。
当然,就我从媒体的报道上以及网络上传播的信息来看,毕业展作品多、场面热闹的背后也显露出一些不足,暴露出的正是当代美术教育的问题。其一,在形式多元化的表象下存在着一种思想和审美的单一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高等美术教育在接纳西方艺术观念的同时,中国传统审美基因的传承有所缺失。其二,一些学生的审美视野或局限于竞技性的各种艺术展览和美术大赛,或局限于任课教师的技术性框架,或局限于虚拟世界的卡通式美术,或受“火爆”艺术市场的误导,缺乏自主性。如清华美院、天津美院的毕业创作中,出现的一些“权威”美展上获奖频率颇高的农民工题材,四川美院的一些毕业创作,偏向于以宋庄为代表的当代艺术样式等等。这种现象在一些综合性院校更为普遍,反映出的是,是学生找不着北的感受。其三,一些作品停留在概念式、形式化和表象化的视觉层面,画面显得轻薄、扁平,缺乏内涵,甚至出现一些肤浅、庸俗的形象,过分注重空洞的绘画语言和表面的形式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