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滔滔华夏魂

滔滔华夏魂

2012-07-02 08:51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自然,永远是艺术家讴歌的主题。它永恒而多变的生命体征,给艺术家提供了无尽的创作源泉。那一年,去山西临汾写生,我爱上了壶口。那波浪滔天、一泻千里的气势,那雷霆万钧、所向披靡的气魄,仿佛中华民族浩浩荡荡五千年的脚步,一下子震撼了我。此后,我多次去壶口写生考察,感受它在春、夏、秋、冬里的不同变化,观察瀑布般的河水自天而降时,那动态的湍流所形成的肌理。时间久了,画壶口便有了一些心得。

九曲黄河,从源头巴彦喀拉山一路走来,蓄千里之势,穿峡破谷,浩浩荡荡到了壶口,河床由四五百米宽骤然收缩为四五十米,倾泻而下,形成了“悬流千丈、雷奔电掣”的一大奇观——黄色大瀑布。因其形如巨壶倾汤,故曰“壶口”。黄河一年四季水色不同,因为含沙量高,在黄河永远见不到“春来江水绿如蓝”景象的。在泥沙的作用下,它的水呈浓烈的赭黄色。但是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壶口的水会呈现不同的水流变幻,形成了摄人魂魄的千姿百态,蔚为壮观。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壶口以其深厚的人文内涵与壮观姿态融为一体,使我的画笔再也不能离去,壶口成了我一心攻克的绘画主题。为了塑造黄河雄风,我记不清多少寒暑流连于黄河壶口,观其形、闻其声、赏其势,只见滚滚黄河倒悬倾注,“声若雷滚撼天地,势如江翻腾蛟龙”。每一次与之对语,都是一种震撼,一种洗礼,胸中浩荡之思油然而生。

我体会到,作为一名画家,对自然的思考,应该是超越自然本身而触及文化观照的。我崇尚传统,曾醉心于与古代圣贤对话,每当看到古人的杰作,我会顶礼膜拜,日夜揣摩;看到当代大家的力作,我也敬佩至极,尽心体悟。我倾心范宽、王蒙、石涛,更爱傅抱石、李可梁。他们的山水画从气势到用笔、用墨都可谓独树一帜,自由洒脱,让人身临其境,感受非凡。如果说,山林景象则是我的另一种向往——内心深处对和谐宁静的期盼,是舒缓的乐章,那么,奔腾的壶口黄河正契合了我内心深处对中华文明的颂扬之情,是激昂的乐章。山林与黄河作品完全不同,没有了咆哮与奔腾,画面温润丰茂,手法细致工整,格调舒展轻松,追求的是闲雅馨逸的气象。在这类作品中,我使用了类似小写意的方法,运用双勾,充分发挥线条造型的力量,在景物的深层次上找到既丰富又概括的技法,在染色上多采用清润色调,青与绿在墨色中得到调和,或青霭袅袅、碧峰隐隐,或天朗气清、林木茵茵,或新雨初霁、丹枫如画,或奇峰环秀、晓翠依稀,有流云、飞瀑、羊群点缀其间,流溢着生命的节律和大自然的活力。在我的作品中,自然的景象也该是与生命的意义紧密相连的,是当代人文化情怀的折射,也是画家对生命的体验和感受。

我试图把这样的人文关怀与对黄河壶口的描绘结合起来,力求在形式、符号中注入自己的文化思考与血脉情怀。随着不断地探索与尝试,黄河水那磅礴翻滚的气势,在我的笔下有了相对独到的表现。为了“得其形而贯其气”,我研习了多种表现手法,用传统的笔法塑造历尽沧桑的岩石,力求墨色厚重;为了忠实地描绘泥沙俱下的黄河,我采用大量的赭黄类颜料画黄河水,这种颜色看上去充满“火气”,但它准确而贴切地表现出咆哮感,呈现了一种真实而略带扭曲的美;我精心调整岩石之间的关系,前后、聚散、大小,突出险、奇、正等地貌特征,调动干、湿、浓、淡,以色度变化完成水色交融、水势千变万化的韵律,把握水的动感和质感,让岩石与水产生刚柔对比。从审美角度,它有一种夸张的真实,但也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必然。

从事艺术创作需要才情,更依赖于苦修与妙悟,实无坦途,故我常有瓶颈之困。邓以蛰先生在《艺术家的难关》中,对艺术家的灵性、境界、修养与自然的关系,给了我不少启示。我深知,艺术创作需要探索,更需要思考。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