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唐五代陶瓷是如何串连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组图)

唐五代陶瓷是如何串连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组图)

2021-08-09 10:56 文章来源:北京青年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故宫博物院陶瓷馆重新开放,无疑是陶瓷爱好者的盛事。故宫博物院的陶瓷收藏承自清宫,流传有序,品类既丰且精,是全球最重要的中国陶瓷收藏之一。而此次陶瓷馆从文华殿迁至武英殿之后,展品从原来的400件扩展至1000件,数倍于常规展览所用的展品数量,规模堪称盛大,足以串起中国陶瓷史的起承转合。

1

邢不如越

陆羽在《茶经》里的话,可能是品评唐代陶瓷中最著名也最详细的一段:“若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则益茶,茶作白红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红。寿州瓷黄,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喝茶哪有如此讲究,但偏是讲究,才由物质引发了意趣,由意趣孵化了文化,又由文化产生了认同。寥寥数语,无心插柳,茶圣为我们带出了唐人心目中的陶瓷产业格局:南青北白,双雄并立。从多年来的考古发现来看,大抵如此,但个中细节,又自有曲折。

越窑、邢窑,分别是“南青”和“北白”的代表。窑以州名,可能与州府地区是重要的集散地有关。窑场的实际位置要靠近原料、燃料,通常较为偏僻。据现有研究成果,唐代越窑最重要的产地在今宁波慈溪上林湖一带,沿湖窑址密布,至晚唐五代至于极盛,生产规模很大。也是在晚唐五代时期,越窑研制生产出“夺得千峰翠色来”的秘色瓷,深为时人所珍,唐、吴越、辽、宋等朝帝王对秘色瓷的使用,均有迹可循。有诗盛赞“巧剜明月染春水,轻旋薄冰盛绿云”,可见越瓷“如冰似玉”之说乃有共识,而秘色为此中极品。

据清华大学尚刚教授考证,“秘”为“宫廷”之意,“色”为“类别”,秘色瓷,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皇帝的瓷器。从文献来看,秘色瓷的使用可能确实受到了皇家的管控。从考古发现来看,生产秘色瓷所用的匣钵都比一般瓷器的胎质好,且皆为一次性适用,比生产一般瓷器要浪费得多,可能也体现出了追求精品以服务宫廷的不惜工本。如今来看,秘色瓷出现的一个重要意义,或许是确定了青瓷的审美标准:原来青瓷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

邢不输越

越瓷虽冠绝一时,但却并非“南青”唯一的代表。按照陆羽的说法,南方至少还有婺州、岳州、洪州、寿州等地生产的青瓷名噪一时。“第一名”流量太大,后几名只好被迫低调,平素展览中难得一见。实际上,诸窑场皆积淀深厚,各有所长。如核心窑场湖南湘阴的岳州窑,很有可能就是前文(《北京青年报》6月25日B8版)提到的南北朝时期青瓷莲花尊的生产地点。

在唐代,岳州窑(湘阴窑)与长沙窑(铜官窑或石渚窑)的生产地点连成一片,人大李梅田教授经比较两地产品,认为二者可纳入统一的“岳州窑”系统。而长沙窑的彩绘青瓷别出机杼,比越窑瓷器更早称霸世界陶瓷市场。洪州窑是最早使用匣钵进行生产的窑场,而匣钵的使用对于瓷器釉面品质和成品率的提升意义重大。寿州窑以釉色泛黄著称,虽不入陆羽的眼,但彼时已形成了自身特色,只不过消费品位的培养尚待时日。

陆羽为解释邢越排名大费笔墨,或许正是因为北方白瓷风头正健。陆羽将“类银似雪”的邢瓷排于“冰清玉洁”的越瓷之后,可能既有吐槽,也蕴含着价值观的表达。《礼记》载,孔子曾说过,“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玉在人们心中有着特殊的意义,是君子品德的象征。越瓷既然能显露出玉的品质,那当然比庸俗的“银”高明一筹。不过,恐怕只有像陆羽这样较真的读书人,才非要从“德性”的角度给不同釉色的瓷器分出个高下来。

生产于今河北邢台一带的邢窑白瓷,屡屡出土于唐代的政治核心区长安、洛阳一带。远距离的运输和特殊的消费地点,本身就证明邢瓷受到的追捧并不输于越瓷。邢瓷底款频频出现的“盈”字款,据考证,是指皇帝的私库“百宝大盈库”,这更坐实了邢瓷的地位。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