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大学生们,这样用艺术践行匠心 ——高校艺术工坊创新以美育人(组图)

大学生们,这样用艺术践行匠心 ——高校艺术工坊创新以美育人(组图)

2021-08-20 16:22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世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大学生们,这样用艺术践行匠心

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几名学生在练习绘画。司伟摄/光明图片

“学院毕业要求不仅要有设计图,还有手工作品的展示,平时非常注重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东北大花布兴盛于60、70年代,我们将新的时代元素融合在里面,之前布艺组在学习创作时常用到手工染布、蓝染布,我们将东北大花布和二者结合在一起,同大花布的红色形成一种跳跃,开发了船包、鸳鸯包、布艺小熊玩偶。”团队成员向记者介绍,“课程中学到的公共艺术、现代设计如何与家居、软装结合,工作坊给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加深了我们对专业知识的认识。”

“‘让我们记录历史,让历史记录我们的努力’,工作坊不断推陈出新,弘扬中国精神和民族文化,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现代审美趣味的文化产品。同时,关注当下社会发展、树立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积极传递新时代的文化正能量,从而实现高校美育中文化传承的守正创新。”指导教师柳丹说。

智慧大脑,让艺术拥抱科技与前卫

在上海大学可穿戴技术与中国非遗刺绣创新实验工作坊的展示区,40个五花八门的刺绣图案展示墙引起了记者注意,“这面墙别看简单,也许蕴含着土族传统工艺‘盘绣’代代师承的密码。我们选择了一位从事盘绣34年的代表人和学习盘绣的新手,让师徒二人分别刺绣20个传统图案,对比过程中所用的视角、线的长度、脑电、肌电等数据,来揭示工艺背后的秘密。”现场师生向记者介绍。

土族盘绣有着上千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然而,由于工艺复杂,耗时长,不少土族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一度面临失传的危险。上海大学可穿戴技术与中国非遗刺绣创新实验工作坊师生们将可穿戴科技与中国非遗刺绣结合,利用微处理器、低温热塑性塑料等技术手段,完成对可穿戴组件原型的制作;使用AutodeskFusion、3DSmax等软件平台,结合非遗刺绣中各地不同种类的刺绣技艺与图案应用,展开创意设计,最终形成一批具有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民族特色与现代设计、经典造型与创新应用等特点相互交融的创意作品。

“通过近两年多期工作坊的建设和活动举办,我们构建了新的科艺融合的跨学科培养机制,让艺术专业同学通过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的互促互融,了解非遗;构建了跨文化的创作交流平台,在国内外师生共同协作过程中,传播非遗文化,凸显我国文化软实力;培养了具有国际视野和前瞻意识的艺术设计人才,面对未来的人类社会,具备对不同民族、国家文化的尊重,从以人为核心的视角去打造新的技术服务,让科技的发展最终服务于社会。”团队指导教师李谦生表示。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