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6,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20号的僧人形象者被认为是赵智凤
赵智凤左下壁镌刻两行字:“天堂也广地狱也阔,不信佛言且奈心苦。”右下壁镌刻“吾道苦中求乐,众生乐中求苦”,皆有劝诫世人莫作恶、勤修行、乐解脱之意,这与整个石窟的教化功能是完全相符的。宝顶山大佛湾将净土、地狱、孝行、禅修、涅槃、发菩提心等多种类型场景组合在一起,形成宏大的叙事性图像,成为有别于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皇家主导开凿洞窟以外最大的民间修佛道场。
在大足石刻中,还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需要提及,那就是“自残”苦修的柳本尊。柳本尊活跃于晚唐五代时期的四川地区,屡有神异,其中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石窟中雕刻的“柳本尊十炼”场景。在川蜀地区,以安岳石羊场毗卢洞、大足宝顶山大佛湾、大足宝顶山小佛湾三处“柳本尊十炼”最具代表性。柳本尊十炼,包括炼指、立雪、炼踝、剜眼、割耳、炼心、炼顶、舍臂、炼阴、炼膝。
过去有观点认为,柳本尊十炼是一种密教的修行方式,清华大学李静杰教授对这一造像题材做了深入的分析,认为这十炼中除去炼心外,其他九种皆是为自我自身布施、供养诸佛的行径,这是大乘菩萨修行六度、成就佛道的关键所在,其依据多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历史上的关联事件、感应事迹)和华严经教义关联。
继而,李静杰进一步考察了毗卢遮那佛的宗教内涵,指出柳本尊为毗卢遮那佛的化身,或二者本为一体。出自于大足小佛湾的一尊圆雕柳本尊像,头戴四方平顶巾,巾上化佛(毗卢遮那佛),缺右眼、左耳、左臂,这些缺失的部位皆为布施供养诸佛了。该像还有一显著特征,就是胸部有自内而外燃起的火焰,据此可知这是十炼中的第六炼——炼心。
护法传承:修复即修行
展厅中展示了多件罗汉造像,但可惜的是,这些罗汉的头部都被破坏或被盗窃了。罗汉信仰主要依据是唐玄奘译《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简称《法住记》),兴起于唐代,盛于两宋。据佛经记载,释迦佛于拘尸那迦涅槃后,大弟子迦叶主持了佛教史上的第一次法会集结,然后以神通力入鸡足山,自延寿命,直至弥勒下世成佛而出。以迦叶为代表的五百罗汉或十六(十八)作为传承佛法和护持佛法者出现,在五浊恶世的末法时代显得意义极其重大。展厅中展示的多为大足万古镇大钟寺遗址出土的罗汉残像,动态各异,想必这些罗汉破坏前脸上的像容生动并富于感染力。
在展厅出口处,有大屏幕播放大足宝顶山大佛湾第8号千手观世音变相龛的修复纪录片。千手观世音变相是巴蜀中晚唐、五代石窟较为流行的题材。大佛湾第8号千手观世音变相龛主尊头戴有多尊化佛的高大宝冠,通身黄金色,额头中部有一竖眼,胸前双手分别作合十、结弥陀定印、施禅定印,身体及头部周边的手则执各种法器和结不同的法印,每只手掌中均长有眼睛。
据千手千眼大悲心经载,观自在菩萨(观音菩萨)于往昔闻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为利益一切众生,乃发具足千手千眼之愿,而即刻得其身。大佛湾的这处千手观音,在历经了八百多年的岁月后,早已经是各种病害缠身。2008年,“大足宝顶千手观音抢救加固保护项目”被列为国家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后历时八年才告竣工。该工程是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产物,对此后石窟保护和修复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不过其间对于修复的权衡与取舍,却引发了更广大范围的讨论与思考。
大足石刻的存世文物非常丰富,但绝大多数位处山野间的窟龛中,文物的不可移动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展览的精彩度,但仍然有数量可观的石刻原作呈现在观者面前,比如出自于大足小佛湾的释迦佛、禅定观音,皆为大足石刻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此外还有一些窟龛中的残件、造像头部,以及部分世俗题材石刻同时展出,从多个层面呈现了大足石刻的多样性。不过,要获得更好的观感体验,还是要到现场观摩,那样才能真切感受文物所处原生空间的文化内涵,感悟古人对生命的厚爱和对来世的憧憬。
展览:殊胜大足——大足石刻特展
地点:国家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