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青绿浓丽的《千里江山图》并非宋代文人审美的高格(组图)

青绿浓丽的《千里江山图》并非宋代文人审美的高格(组图)

2022-02-14 09:43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央视虎年春节晚会上,源自《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央视虎年春节晚会上,源自《千里江山图》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2018年北京大学人文论坛《千里江山图》研讨会现场,桌上为《千里江山图》高仿品

2018年北京大学人文论坛《千里江山图》研讨会现场,桌上为《千里江山图》高仿品

对于《千里江山图卷》,从蔡京的题跋中看,宋徽宗也只是“上嘉之”,如果不考虑此作的真赝争议,或可说明此画只是部分符合了宋徽宗对绘画的要求,距离北宋绘画的高格或曰最高标准仍有不小的差距。

何以有这样的差距,这既涉及到宋徽宗创立“画学”,追求绘画审美标准的话题,也涉及北宋绘画审美品格的建立与标准的确立,包括宋代士夫画勃兴的一个大背景。或者说,这涉及到中国绘画史上的最高标准何以确立,以及中国绘画追求的核心问题到底是什么?理清这些问题,对于《千里江山图卷》在历史上相当长时间的寂寂无名,或许也就不足为奇了。

北宋绘画的一个大的背景是文人的深度介入,无论是徽宗创立“画学”,以“诗意”追求“画外之意”的美学用心,抑或苏轼提出的“论画求形似,见与儿童邻”观点,其要点则在于将绘画从技术层面升华为一种游心畅神之作,而“逸格”在宋代的真正提出,也正在于看到绘画可以超越于技能之外的心灵自由处。

(一)

《千里江山图卷》的艺术特点与艺术价值当下学者论之极详,褒扬极多,其中也颇有过于溢美处。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