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印章发展史来看,隋唐时期完成了中国印史上又一次制度的转变,这一转变的核心内容是行政系统的官署公印替代先前的官职印;官员的任命凭证及等级标志不再由职官印章承担;印章使用方式以钤朱淘汰了封泥之制,由此形成了与此前秦汉印迥然不同的形制体系。
一、隋唐官印的制度变革
开黄初年,隋文帝在继承北朝制度与传统的基础上,实行一系列改革,随着原本附着于官印的等级标志和授官凭证功能的分离,官印的内容渐由职官印演变为官署印。职官印的内容为官吏本身的职称,官署印的内容为官府的名号。官署印为官府所有,不属当官者本人。官吏授命时,朝廷不给印章,但到职后,接受前任移交之印。官员卸任时,转交给后任。
随之,隋唐官印形制明显变化,除帝后的御玺形制和字名另成规格外,其余官印均为鼻钮铜印,上至省、部、下至周、县、体式一致,皆自名“印”。钮式与材质的简化是适应官署体质的自然现象。
广纳戍印,旧释广纳府印。铜质。纵54、横53毫米,通高35毫米。背款“开皇十六年 (594年) 十月一日造”,或释“开皇十六年七月一日造”。简率的楷书背款,常被称为中国印章边款的滥觞。罗振玉《隋唐以来官印集存》《书道全集》《中国玺印篆刻全集》《隋唐官印研究》著录。日本大西氏旧藏,现藏日本四国民家博物馆。
钤朱的用印方法,在隋唐普遍地使用,印泥的制作技术也已经解决。从现存敦煌文书上的大量唐代印迹来看,色泽多仍清晰可辨,可见当时油性印泥的制作技术已相当成熟。近世发现唐、五代官私印出土时带有印匣的已有五例。有的印匣底部还带有朱色残迹。孙慰祖先生在上海博物馆对五代“立马第四都记”印匣底部的朱迹送往鉴定,证明的确是印泥的干结物。由此可见,印匣既存放官印,又兼储印泥,唐代官印的使用方法由此可得。
隋唐朱文大印的式样基本固定,阴面均为五、六厘米左右,全用朱文,印边与印文笔画的粗细差别不大。
隋唐官印的体系一变秦汉官印的体系,改为朱文和印形增大,从根本上说,这是适应钤朱取代封泥之制的客观要求。况且由于简牍的废止,封泥已不再使用,官印钤于纸上,朱文较白文醒目,也易于施盖清晰。官印增大在纸上蘸色钤印可以更为醒目,而封泥方法的废用和官署体制的确立,使印形增大不再成为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