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万重山——中国水墨年鉴”在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开幕(组图)

“万重山——中国水墨年鉴”在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开幕(组图)

2022-04-02 10:33 文章来源:雅昌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22年3月25日,“万重山——中国水墨年鉴”在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为指导,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水墨年鉴”组委会、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运河商务区管委会、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共同承办,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副院长赵力教授任策展人,邵大箴、薛永年、范迪安、许杰、安远远、罗世平、殷双喜、杭间、冀少峰等组成学术委员会,秉承代表性与创新性相结合的策展原则,共邀请到当代水墨画坛极具代表性的陈琦、党震、丁观加、方力钧、高茜、康春慧、李津、林海钟、刘庆和、马灵丽、彭剑、彭薇、丘挺、沈勤、王冬龄、王赫、王绍强、王天德、吴少英、肖旭、谢天卓、徐累、曾健勇、章燕紫、周京新等25位水墨艺术家参展,展出架上绘画、影像、装置等精品力作60余件。

UWexn7ZEOPsTxwPiJ4NqbQccPP4jtGfa7iLsDbDj.png

“万重山——中国水墨年鉴”展,是继“水墨天:2020中国水墨年鉴展”之后,中国水墨年鉴组委会推出的第二届年度大展,展览一度因疫情防控原因而推迟,如今“初心入处不为难,迷源逐境万重山”,千帆过尽,2021年度水墨大展在北京新光大中心·安美术馆全新启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的崇高地位不仅是源于其自然的属性,而更多是源于这一意象在文化上的代表和内涵。“万重山”在表达重峦叠嶂之外,更衍化出了多重的文化含义。人们寄情山水,与自然和谐相处、畅快通达,因而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思恋故土,守望家国,故有“伤心百道水,阂目万重山”之感怀;行路艰险,有“天有阴晴地有艰,一山如隔万重山”的慨叹。“万重山”,不仅是行道途中的风景,也是前辈先行者探索过的道路,更是后辈继承者追寻的方向。

“万重山”也延续了2020年“水墨天”的主题定义,意在以水墨文化为引领,城河互动为语境,串联大运河文化带所强调的人与自然的互生关系,思考我们如何在推动水墨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进一步赋能城市创新融合与协调发展。

展览共分为“万重山·卧游”“万重山·凭阑”两个板块,力图以多样的形式和多种的媒材混合,客观反映艺术家的最新创作与艺术变化,共同探讨中国水墨艺术在当下的探索与方向,积极梳理当代水墨艺术线索,努力诠释新时代的水墨版图。

万重山· 卧游

南朝宗炳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曾经足不出户的文人,与今天因事而碌的我们,都希望寄情丘壑,快意山水。当下水墨中的山水,呈现的不仅是自然的存在,更是个性的风格与背后的观念。依靠风格与观念,我们的“山水”与古人是否“异曲同工”?而同为卧游,今人恐难享古人之妙,古人也难得今人之徼。

责任编辑:苒若
首页上一页1234567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