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语
《书谱》作为一部足可在书法史上彪炳千秋的重要作品,为后人垂立世范,时至今日仍被一众书者和学者奉为圭臬。这部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之作,以远过同时诸家的精微理论,深具二王遗风的浩荡笔法,在古今中外获得了不可取代的地位。《书谱》之纸本墨迹流传至今,已是我国书法艺术宝库中不可多得的瑰宝,散发着耀目的烁烁光芒。《书谱》之书法理论承上启下,以之为枢纽,开启了书法创作的另一个时代,有唐以来,不计其数的学书者从其中吸收了理论的滋养和法式的熏陶,为书法创作实践提供支撑。不论是同时期的张怀瓘还是南宋姜夔、明代项穆、清代冯武、包世臣等人,都从《书谱》中撷取颇丰,同时为《书谱》中理论见解的深化和阐发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赓续发展中,近代以来,沈伊默、朱建新、马国权、沙孟海、启功、谭学念等学者名家对《书谱》进行了考据、注解、评析等或是专精或是全面的研究,不断有极富学术价值的著作或是文章涌现,延续了《书谱》的生命力。近年以来,随着我国的发展建设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于文化艺术的要求更高、需求更多,对于《书谱》的研究发展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在不断深入和细化的研究中,《书谱》的价值被充分挖掘,在书法创作、书法理论、语言学、文字学、文学、哲学等诸多领域焕发出更加耀目的光彩。
文化既要有形又要有质,在前人将书法之形提高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书谱》时机恰切地将书法理论和盘托出,升华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地位。此后千百年间,历代书人和学者围绕着《书谱》继承和发展出更加丰富的实践和理论体系。尽管距离《书谱》的创作已经过去了一千三百余年,但《书谱》的“骨气”依然昂然屹立于九米长卷上,为世人所景仰观摩,其形神不灭,皆灿然于世,孙过庭“老有所述,死而不朽”的夙愿得到了圆满的实现。
(转编自《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