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里科:“形而上”之后的复古
除了上述三位大师的肖像画,“形而上画派”发起者之一、意大利画家乔治奥·德·基里科的作品也是本次“百年无极展”的重点展品。本次中华世纪坛的展览中收录了四幅基里科的真迹,为了突出对此单元的重视,主办方还特别在展厅中设计了一个布满镜子、摆着人形模具、拱门墙上挂有时钟的橙色空间力图向画家致敬。
在四幅包括肖像画、静物画和两幅最具代表性的“形而上画派”作品中,有一幅他的自画像,有趣的是,在上述在展览中出现的四幅大师肖像画中,最传统的一幅反倒是最晚完成的基里科《自画像》。画作不仅采用了西方美术史中最经典的以三角形构图呈现的3/4侧脸半身像,还使用了比油彩更早的蛋彩画技法。画中的基里科神色凝重面带忧郁地直视观者,从右上方落下的光源照亮了他的面颊和额前的一缕金发,身后以蓝天白云和城镇风光所做的背景遵循了文艺复兴盛期意大利的肖像画传统,左右上角拉开的红色布帘令人脑中唤起拉斐尔的传世经典《西斯廷圣母》的画面,画面最下方既像画框又像露台的木框则保持了整幅自画像的溯古感。
当近距离欣赏此作时,笔者还从画家脸上依稀感受到了与去年此时在中华世纪坛展出的多件古埃及法尤姆肖像相似的笔触和质感,这一直觉实则有据可循。基里科曾在他的回忆录中记述,他曾在研究蛋彩画技法时读过由奥地利画家恩斯特·博格撰写的《勃克林的技法》,详细阐述了十九世纪伟大的瑞士画家阿诺德·勃克林的创作技法。书中还记载了勃克林曾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早期在慕尼黑参观了一个关于法尤姆肖像的特展,并在观展之后认真地研究并实践了古埃及的蛋彩画技法。由此可见,基里科的“复古”实则是有意而为之。
1919年11月,画家曾发表了一篇题为《工艺的回归》的文章,文中主张回归西方传统的绘画方法和图像学。这篇文章预示着其“形而上”的艺术取向突然发生了转变,他受到拉斐尔和卢卡·西尼奥莱利等文艺复兴古代大师的启发,开始采取传统古典主义的方式进行创作,并就此成为了二十世纪现代艺术直言不讳的反对者。创作于1925年的《自画像》便完成于这一“复古”阶段。
综上,中华世纪坛“百年无极展”通过四位活跃于世纪之交的绘画大师所绘四幅风格迥异的肖像作品,浓缩了西方肖像画艺术在有了摄影技术之后所面临的思考与转型。这其中有“浮世绘拥趸”凡·高笔下东西合璧的平面化表达;有莫迪利亚尼画中融汇古今的几何化拉伸;有博尔迪尼风靡“美好时代”巴黎的时髦“鞭挞式”肖像;还有基里科溯古寻根的蛋彩自画像。正值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从传统技法到现代表现的转型期,不同背景下的艺术个体将肖像画艺术的多元性展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尽管画风迥异各领风骚,上述西画大师仍旧在深谙传统技法和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寻求各自独特的绘画语言,在规律中和法度中创新,而非天马行空的标新立异。归根结底,风格可以“无极”,内容却必须“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