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追溯艺术史,看何惠鉴先生破解“破墨”(组图)

追溯艺术史,看何惠鉴先生破解“破墨”(组图)

2022-10-18 09:17 文章来源:澎湃新闻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唐 颜真卿 刘中使帖 纸本墨书 28.5厘米 43.1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将“抢笔”首次用以描述绘画的笔触的,是另一个书坛巨擘颜真卿,而他用之记录的是他的朋友、同样著名的诗人画家张志和作画时的情景——“横抪而纤纩霏枬﹐乱抢而攒毫雷驰”,而张志和在美术史上另有一次著名的表演,颜真卿也在场,被皎然和尚记录下来:《奉应颜尚书真卿观玄真子(张志和)置酒张乐,舞破阵,画洞庭三山歌》。多么的巧合!作为画家的张志和,应和着音乐的节拍作画,他应和乐曲叫作《秦王破阵乐》,而他的笔法,是以“抢笔”为主要技法的“破墨”。

看到这里,你还认为这仅仅是巧合吗?答案早已存在,只不过它们狡黠又安静地躲在不同的角落等着被发现。

“破墨”的意义远非仅此而已。

在细细探究了关键的字、词的含义之后,何惠鉴陡然将视野扩展到整个绘画史。“抢笔”、“破墨”,在王维、张璪与张志和生活的8世纪的出现,不仅是技法的进步,更标志着一场中国绘画史上最具有革命性的变革的到来。在此之前,晚成的山水画刚刚从人物与花鸟画中独立成科,虽然出现了大小李将军与吴道子那样的大家,以及南方以项容为首的别致的泼墨风格,然而一直没能找到一种能够与树石风貌,山林气象完美契合的表现技法,前者“有笔无墨”,虽有着色、“白画”的分别,却都只限于勾勒轮廓;后者“有墨无笔”,能展现淋漓充沛的气韵,物象却缺乏骨力。而抢笔破墨,正兼两者之长,这种不规则的短促的点笔、重起而轻收的笔触,既能随意组合,塑造出山石林木的轮廓,又能恰当地表现树皮石纹的质感,完满地解决了上述“笔”与“墨”的结合问题。

当然,真正做到有笔有墨、笔墨合而为一,还要等到一位天才——李成的出现,在他之前,有荆浩、范宽、董源,座座大山拱成巅峰。在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用词习惯以及词义的不断演化,抢笔、破墨最后归并成为后世每一个画家与理论家最熟悉的名词——皴。皴法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拓展了山水画的表现范围,其技巧上的丰富性与复杂性超过了人物画与花鸟画。元代的艺术大师们又突破了技巧的壁垒,把它提升到审美的领域,由此山水画成为了足以代表中国精神的宏大、深厚的艺术形式。这一切,“破墨”是起点。

责任编辑:果然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