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等重大问题,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战略部署,是指引未来的纲领性文献。报告专门论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中国艺术报约请文艺理论家、评论家和艺术家撰文,围绕“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以及文化在实现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深度阐释,以把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向深入。
一
党的二十大报告吹响了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号角,擘画了我国新征程的路线图,指明了新征程上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精神状态、朝什么方向前进的系列重大问题,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学习了报告,感到无比振奋、深受鼓舞。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多次使用“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系统阐释“中国式现代化”内涵、特征和本质要求,明确提出要以“中国式现代化”来全面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表示我们党已经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些论述引起了我极大的理论兴趣。
毫无疑问,“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以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理路,是我们党的又一重大理论创造。“中国式现代化”概念之所以能成为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关键词之一,就是因为它用晓畅明白的语言,对我国全面建设成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了生动通俗又确切深刻的描绘和表述,使我们一下子就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面貌和特点有了一个亲切而清晰的了解。从理论上讲,这的确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新发展,是新时代我们党的创新理论的独到之处,是我们党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的又一种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它的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它的本质要求,除了实现高质量发展,更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正是这种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的实事求是作风,才石破天惊地、创造性地提出了迥异于西方欧美现代化模式及发展道路的方略。
二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说:“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显而易见,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路,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最新成果。认真分析起来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式现代化”理念是站在中华民族和全体中国人民的立场上的,是秉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观点的,是成功地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的。“中国式现代化”定义和理论,扎根中国大地,切合中国实际,富含中国智慧,打破了欧美西方对文明发展道路以及“现代化”概念解释权的垄断,对那些以“普世文明”之名强推西方式制度的做法说“不”,成功拿出西方模式的替代方案,并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解推向新境界。这无疑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独具魅力的一张亮丽名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会议期间参加广西代表团讨论时强调:要“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做到知其言更知其义、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切实把党的创新理论贯彻落实到党和国家工作各方面全过程”。这一指示,对我们深入领会贯彻“中国式现代化”思想具有指导意义,对我们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也具有特出的价值。
由此我想到,既然我们建设的是“中国式现代化”,既然我们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那么,可不可以沿着这个思路和逻辑,在文化上包括在文艺和美学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性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呢?我以为是可以的。这里,我们把“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换成了“中国式现代性”概念,这种转换能够成立吗?我以为也是成立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一则我们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没有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再则,“现代化”的属性是不同的,各种“现代化”所具有的“现代性”,其要素也是差异很大的。既然我们要搞“中国式现代化”,那么就必然包蕴“中国式现代性”的内涵。也就是说,“中国式现代化”要带有“中国式现代性”,而这种中国式的“现代性”,不是西方色彩的、不是外人规定的,而是中国特有的、完全“中国式”的。这就解决了各种意识形态形式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功能和地位问题。
文学艺术的“现代化”,同政治、经济领域的“现代化”不同,它本质上就是指是否具有“现代性”。以“中国式现代性”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则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民族复兴伟业的题中应有之义。这里,为什么要单单提出“中国式现代性”,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实践告诉我们,长期以来,我们文艺界美学界铺天盖地的所谓“现代性”讨论和研究,说穿了就是在探讨和阐释西方的“现代性”,尤其是以美国为标准的“现代性”,或者20世纪以降发达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不是说这种“现代性”一无可取,也不是说这种“现代性”没有变化。近代以来,西方形成的一套文明理论,有些是可以借鉴参照的。但是,绝不能照猫画虎,更不能照抄照搬。倘若将西方的“现代性”视为圭臬、奉为样板,那就势必胶柱鼓瑟、南辕北辙了。我们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就要追求“中国式现代性”,这是一体两面的东西。如果我们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而奉行或迷恋的却是“西方式现代性”,那么这种现代化之路走起来肯定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中国式现代性”应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与文艺领域的合理延伸。这是合乎逻辑的。
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等等。这些内容,我认为概括起来讲,可以说就是我们党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有别于西方的、对文艺与文化上“中国式现代性”意涵的界定。只要纵向和横向比较一下我们就不难发现,这些“中国式现代性”意涵,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化理论,极为清晰地划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与非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之间的界线,成为我们推动文化自信自强、铸就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新辉煌的法宝与指南。
对于我国文艺如何具备“中国式现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是有过深思熟虑的。联系他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内容,这个问题就会看得更加清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创作不仅要有当代生活的底蕴,而且要有文化传统的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把中国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的文艺“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段话,声如金石,振聋发聩;细细品来,这段话不就是等于告诫我们不要盲从迷恋那些国外文艺的所谓“现代性”,不要丢失我国文艺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要被各种历史虚无主义和形式主义所裹挟,不要陶醉于西方伪善虚妄的价值观,而要坚定清醒地走文艺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理直气壮地培植文艺“中国式现代性”应有的素质吗?
四
“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是党的思想建设的根本任务。”遵照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一指示,我们要深入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思想精髓,紧密联系实际,学深学懂学透,切实用党的二十大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起来,并将之贯彻到自己行动中,落实到工作方方面面。
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面对这个极为重要的概括和判断,我们不能不深入思索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我们党能够成功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为什么我们党带领我国人民能创造出有别于其他国家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什么我们党能为世界提供社会制度探索的“中国方案”?这里诸多原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实际已经给出了科学的答案。
为了紧密联系文艺实际,我这里只谈一点,那就是我们党努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这无疑是我们党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一条根本性经验。可以这么说,我们党能够带领中国人民跳出“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窠臼,成功走出一条中国式现代化之路,出色创造出人类文明新形态,并使这条道路在风雨兼程中越走越宽广,其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符合中国实际,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使得古老的中华文明能在唯物史观指引下实现跨越式发展。倘若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那就没有什么“中国特色”;倘若不存在“中国特色”,那如今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无从谈起。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就显得格外具有分量。他说:“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两个结合”的思想,已经成为破解我们能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奥秘的一把钥匙,成为我们推动文艺发展、多出精品力作、强化批评功能的动力之源。
应该说,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一个结合”,变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和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个结合”,这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巨大推进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透彻的语言、深刻的道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意义阐释得通透明白。
毫无疑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上,在创建新文化和新文明形态的过程里,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任务中,我国文艺队伍是一支生力军,我国文艺工作承担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现代化道路并没有固定模式,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能削足适履”;“我们建设的现代化必须是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实际的”;“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些重要论述,为文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