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天下第二行书”这样诞生(图)

“天下第二行书”这样诞生(图)

2022-12-12 13:46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祁小春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天下第二行书”这样诞生

颜真卿《祭侄文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作者提供

“天下第二行书”这样诞生

颜真卿《祭伯父文稿》宋甲秀堂拓本 故宫博物院藏作者提供

颜真卿的书法成就,堪与王羲之分庭抗礼。他的《祭侄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这篇短小而涂抹狼藉的祭文,不仅仅因为书法而为人所称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曲英雄的悲歌。今天笔者尝试从史料和文辞的角度,帮助读者更好了解这件书法名作。

祸起范阳,称兵犯顺

《祭侄文稿》是颜真卿在758年祭奠亡侄颜季明的文稿,记载了颜氏族人在安史之乱中英勇抗争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事件发生在755年。

《旧唐书·颜真卿传》:安禄山造反的迹象逐渐显著,平原太守颜真卿以霖雨坏城墙为理由,修城浚池,暗中扩整军备、粮草。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冬十一月(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河朔诸州因缺乏防备,一月之内尽数沦陷,独颜真卿守备的平原城没有失守。叛军顺华北平原南下,一路无险可守,迅速西进攻占了洛阳,剑指长安。

当时颜真卿紧急招募勇士,旬日得万人。颜真卿生擒敌将,腰斩祭旗;又与任常山(今河北省石家庄)刺史的兄长颜杲卿联兵反抗,杲卿之子颜季明做中间传信联络。《文稿》记载:“逆贼闲舋,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

颜杲卿寡不敌众,不得已诈降叛军,并设调虎离山计,擒斩叛将,并遣散叛军,井陉关被光复。已降敌的河北诸郡闻讯后复杀其伪官,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余万,横绝燕赵,共推真卿为盟主。《文稿》记载:“尔既归止,爰开土门。”《祭伯文稿》与《祭侄文稿》作于同一年,是颜真卿被贬途中祭告伯父所作,所告之事与《祭侄文稿》相近:“(杲卿)忠义奋发。首开土门,擒斩逆竖,挫其凶慝。”叛军在洛阳的前锋与后方范阳的通道硬生生被切断,引得安禄山不得不集结大批精锐部队回头反扑。颜氏兄弟为朝廷西迁保存力量以及调动大军平叛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孤城围迫、巢倾卵覆

反扑的叛军来势汹汹。叛军急攻河北,诸郡相次陷没。情态危急之下,颜杲卿派另一子颜泉明及下僚张通幽向太原太守王承业求援。张通幽一家在安史之乱中被杀。当颜杲卿派颜泉明向朝廷求救时,张通幽哀求同行,请兵复仇。谁知张通幽到太原后,觉得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可以投靠,于是想出了卖主求荣、恩将仇报的鬼主意:建议王承业把泉明等人拘押,把他们带向朝廷的奏表全部改过来,将收复土门的功劳让王承业去领。建议王承业拥兵不救,到时死无对证,便能坐实了王的功劳。

于是王承业不出救兵,并拘押颜泉明。朝廷得到假奏表,封王承业为羽林大将军,麾下受官爵者以百数!可怜颜杲卿昼夜拒战,粮尽矢竭,不久城陷。贼纵兵杀万余人,执杲卿一家三十余口及下僚等押送洛阳。颜杲卿誓不降敌,痛斥逆贼。安禄山勃然大怒,命人割断其舌,缚于中桥之柱而剐杀。颜氏一门死于刀锯者三十余人。这就是文天祥《正气歌》中“为颜常山舌”的典故来源。颜真卿在《祭稿》中痛斥道:“贼臣不救,孤城围迫,父陷子死,巢倾卵覆。”

忠骨难葬,含冤难申

颜杲卿就义后,平原郡附近的所有郡县也被叛军反扑,再次沦陷。颜真卿无奈弃郡南走,757年四月率残军退守凤翔。当时太子李亨于凤翔即位,史称肃宗。

颜真卿到达凤翔,要求表节颜氏一门。谁知道王承业、张通幽早买通上下,宰相居然将实情隐瞒下来不报。在朝廷没有正名的情况下,颜真卿不能在私祭中正面颂扬。但他内心愤怒不平,他在写“贼臣不救”时,本来写的是“贼臣拥兵不救”,后来想想,不能用“贼臣”,涂去,不能写“拥兵不救”,又涂去。想想,不骂王承业、张通幽是贼臣誓不甘心,又把“贼臣”补上。此时的颜真卿有多么悲愤交加、怒不可遏,可想而知!

颜真卿并不甘心奸佞小人如此指鹿为马,颠倒是非。他找到肃宗告状。肃宗犹存姑息的心态,没把王承业怎么样,而将张通幽贬官了事。颜真卿不满,又找到太上皇玄宗。玄宗听后大怒,立马下令杖毙张通幽,以慰忠良之灵,使得这个卖主求荣的小人得到应有的下场!可惜王承业与宰相,玄宗已无权处置!颜真卿直接找“太上皇”,也激怒了肃宗和宰相,再次把颜真卿革去御史之职,贬官同州刺史,旋改蒲州刺史。(乾元元年九月,《祭侄文稿》作于此时),继而再受构陷,再迁饶州刺史(同年十月,《祭伯文稿》作于此时)。颜真卿蒙受不公,一再贬官,却在《祭侄文稿》中说:“吾承天泽,移牧河关”,可谓“哀而不怨”,更见其忠荩之心!

再入敌境,寻救忠良

颜真卿任蒲州刺史时,派侄儿颜泉明再回洛阳寻访兄、侄遗骨。颜泉明被太原刺史王承业扣押后,太原城也随即沦陷,颜泉明落入史思明之手。他被牛革缚裹,押送于范阳囚禁。直到史思明投降,颜泉明乃得放归,来投叔父颜真卿。颜泉明受命返回洛阳、常山求访遗骨,仅得父一足和弟颜季明头骨以归长安。《祭侄文稿》:“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竝同还。”

颜杲卿姐姐的女儿及泉明之子还流落河北,颜泉明再一次潜回敌境寻访。泉明一路号泣求访,哀感路人,久乃得之。泉明四处向亲朋故友乞钱,筹钱赎回沦为奴仆的家人及忠良之后。他一共赎得忠良家眷五十余家,共计三百余人,节衣缩食,对他们供养一如亲戚。他带着这支逃难队伍,历尽艰险,躲避围截,返回了长安。《祭伯文稿》载:“甥侄季明……等被贼害……嫂及儿女,皆被拘囚。睿略昭宣,宇宙清廓。脱于贼手,并得归京。”

颜杲卿的尸骸仅得一足,颜季明仅得一头,尸骨不全。颜真卿又因向朝廷申诉无果,他不能让兄、侄在含冤不白的情况下安葬(距其就义已经两年),于是在祭文中写道:“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

为什么颜真卿不把他们就地安葬于蒲州呢?“方俟远日”,还要等到什么时候呢?颜真卿在等待什么?是要等“落叶归根”“狐死首丘”吗?而此时战乱未靖,有家归不得!无奈!是朝廷指鹿为马,指黑为白。得不到平反,死不瞑目吗?可叹!是期待“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吗?看不到残害亲人的凶手毙命,觉得兄、侄死不瞑目。而作“此头须向国门悬”的壮烈之举吗?可敬!

同流天地,翼卫教经

古人云:“有血性人方能共事,无经史气不足论文。”颜真卿光辉的人格、优秀的辞章、雄劲的书法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缺少其中任何一样,《祭侄文稿》都不可能完美,都不是我们认知中的“天下第二行书”。

该作点画淋漓泼洒,纵泻而下,是颜鲁公哀痛激愤之情的澎湃倾注,及至“贼臣不救”“父陷子死”“携尔首榇”“卜尔幽宅”,皆反复涂抹,是痛至极处,感情如巨浪卷涯,不可遏止。并称为“鲁公三稿”的《祭侄文稿》《祭伯文稿》与《争座位帖》,都倾注了颜鲁公不畏权暴的浩然正气和对乱臣贼子的激愤控诉。文辞、情感、笔触形成高度一致的通感,使人脑海中强烈地跃出“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的英雄形象。《宣和书谱》云:“鲁公平生大气凛然,惟其忠贯日月,识高天下,故精神见于翰墨之表者,特立而兼括。忠臣烈士,道德君子,端严尊重,使人畏而爱之。”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心灵图式,是中国人表现内心精神的手段,也反作用于民族性格和民族意识的形成。故而,历史上遴选书法经典时,“以人衡书”是教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即它既要是文化艺术经典,也要起到道德教化作用。明代项穆《书法雅言》云:“然书之作也,帝王之经纶,圣贤之学术,至于玄文内典……不由斯字,何以纪辞。故书之为功,同流天地,翼卫教经者也。”颜真卿其书其文,忠贯日月,凛然千古,真正做到了“同流天地,翼卫教经”!

(作者:祁小春,系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果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