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生活小景
在毛笔写生的过程中,不同的对象必须寻找不同的笔墨去表现。笔墨的精神与对象的传神关系非常密切,如我用结实明朗的笔法去表现阳光下的僾尼民兵,而用另外一种柔和的笔法去表现树荫下温柔的傣族少女(我尝试用先着色后勾线的特殊处理方法来表现自己当时的感受)。当我画“苏大眼”时,完全抛弃了常用的明暗皴擦法,而完全用线条去表现他满脸纹路的特点;画老饲养员郭大伯时,我用明确硬朗的线条去表现他爽朗而又幽默的性格,左边用浓墨画的斜披着的上衣打破了画面的平衡,也加强了其豪放、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夫神之所以相异,实有各各不同之处,故用笔亦有各各不同之法”,就是这个道理。
用毛笔写生去收集创作素材的优越性也是别的工具所不具有的,因为毛笔画的素材不仅能作形象参考,还能作笔墨处理参考。如为了创作《红日照征途》一画中毛主席身边的湖南农民的形象,我去湖南文家市等地画了七八张同样角度的青年农民毛笔写生,这些素材不仅给我提供了人物形象的参考,而且还提供了如何用笔墨去塑造形象的笔墨技法参考。如面部五官用线的变化,表现肌肉的皴擦,以及黑上衣领的没骨法与蓝包袱的勾线法之对比,这些笔墨技法都是从面对描画对象时的即时感受中提炼出来的,故笔墨变化一气呵成,比较自然。这些有利因素在我创作正稿时帮了不少忙。
当然,毛笔写生有一定的难度,但我认为关键在多实践,熟能生巧。毛笔这一工具好像一匹烈性的马,你越怕它,它越欺你;如果你征服了它,它就是一匹最听使唤的好马,任你自由驰骋。(本文作者:杨之光 附图为杨之光作品)
杨之光(1930—2016),曾任广州美术学院教授、国画系主任、副院长,广东省美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