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剧场:张淼《粮食的容器》过往参展现场
为打破实体艺博会的时空限制,让大艺博不仅成为武汉市民的艺术盛会,还能让武汉之外的更多观众远程参与,今年大艺博继续与大艺博ONLINE、中国嘉德BLUE携手,全部参展作品将同步在大艺博ONLINE上线展示销售,入选中国嘉德主题专区的优秀作品更可获得在中国嘉德BLUE平台展示上拍的机会。
艺术与科技融合日益加深
交互装置、AI绘画、多媒体艺术精彩纷呈
在国际上,艺术与科技跨界融合大潮汹涌,直接影响着当代艺术的发展形态。作为探索艺术设计与科学技术深度融合的交叉学科,“艺术与科技”已成近年各大美院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今年的大艺博也有不少参展作品,呈现了美院学子运用多媒体、AI编程、动态捕捉技术、AI绘画等技术手段进行创作的探索实践:
中央美术学院应届毕业生AA徐睿泽将带来他在今年央美毕业展上人气火爆的大型多媒体影像装置《半⾃动艺术商业循环器》,以“广告招租”这一纯商业行为实验来探讨艺术市场中作品的文化属性与商品属性,社会公众及现场观众均可以“发布广告”的行为参与此件作品的共创互动。
澳门大学赵炎修的数字生成影像装置作品《墨·生》,作品融合了纸本当代水墨、电脑软件的生成艺术和电影的叙事性语言,借由放大和强化笔墨在宣纸上产生的特殊肌理,通过代表着世界本源的抽象几何结构,最终把内容呈现在球形立体屏幕上,表现出水墨宇宙的生命张力和强大能量,以及浩瀚宇宙的博大、雄浑与神秘。
中央美术学院的黎超群携手英国爱丁堡大学的裘永康携手带来交互作品《AI·I:设计师的第⼆⼤脑》,这是他们自主编程开发的一个用于支持发散性思维的多模态生成式人工智能平台,观众可以现场体验AI这一“想象力器官”是如何将不同历史资料生成全新图像的过程,每一位参与体验的观众,将收获现场打印出来的设计图像作为纪念。
中国美术学院的应届毕业生解紫怡和俞志远带来他们的交互作品《以舞相属》,作品将汉代盛行的社会交流手段“以舞相属”置入当下社交空间,使用新媒体技术手段塑造虚拟场景与形象,将汉乐府文化元素融入现代舞,以虚拟展演的形式为不同空间的使用者搭建情绪沟通的桥梁,实现人与人的跨时空对话。观众现场可以二人一组参与体验这种跨时空肢体对话。
中央美术学院在读博士张聪聪带来独特的彩色有声影像+PoseNet算法作品《Keeper》,表演者机械性地模拟一个人形机器,用KEEP标准的健身动作模拟完成密集型劳动产业中的流水线加工环节,如粘贴标签、芯片安装、分拣小龙虾等重复性劳作。艺术家用表演者的动作训练了一套姿势识别算法,并重新设置了一系列匹配表演的标准动作参数,用于侦察表演者的不标准姿势,有趣的是,表演者的不标准姿势与人工智能的不准确识别同时被标记出来。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的任汇文带来一件可以踩的交互作品《成长》,艺术家将被人遗弃的毛绒玩具浸入陶瓷泥浆,烧制成陶瓷成品,与白色的石头一起铺成一块地砖,每当观众走到地砖上,陶瓷就会在压力下碎裂,同时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信号,发出刺耳的白噪音。艺术家借此呼吁,任何的生命都值得被尊重。
而今年备受关注的AI绘画技术,也被少量艺术家运用到作品制作的过程中,借此探索新技术给创作带来的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