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37期 专题
·引言
主题性美术创作是我国美术创作的热点和独特的社会文化现象。其中,以写实见长的油画一直占比不小,而与此同时,关于主题性油画的材料技法语言本体价值及得失的讨论也一直在持续。虽然每位油画家都在尽力研究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材料技法亦或形式语言,但主题性油画并不同于一般自由选题的油画创作。因为其内容题材限定的特殊性,而更容易引发人们在作者的技术背景及画面所采用的材料技法语言与画面题材主题精神内涵是否契合这一问题上投入特别的关注。这种特别关注还源于一个现象,往往有的油画家在画自己的自由创作时非常成熟成功,但熟悉的材料技法语言应用到主题性油画创作时却偶有“词不达意”的情况出现。
笔者认为,这个问题其实应该也可以被归类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讨论范畴,形式和内容契合得是否和谐完美对于题材先行的主题性油画的创作同样至关重要。宗白华于1933年1月发表在《新中华》创刊号上的《哲学与艺术——希腊大哲学家的艺术理论》一文中就曾以音乐类比,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做了阐述:“音乐是形式的和谐,也是心灵的律动,一镜的两面是不能分开的。心灵必须表现于形式之中,而形式必须是心灵的节奏。”当然,油画作品里属于内容范畴的题材精神内涵和属于形式范畴的材料技法语言之间也应该是互为因果一体两面的,尽管油画的材料和技法本身还并不直接等同于形式,但在油画家们的加工和运用之后则完全应属形式的范畴了。因此,也可以得出推论,一幅主题性油画的材料技法语言甚至风格面貌和主题精神情感意境之间同样有着密不可分甚至相互制约的关系。那么,在主题限定的前提下,画面的表现手段,尤其是材料技法语言应该为与主题精神适配而做出相应调整,而且,如果要评价一幅主题性油画中所采用的材料技法语言的得失,能否与画面主题精神相契合和有利于主题精神呈现毫无疑问应是关键标准。
2018年是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在当年的一月份,中央编译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即启动了以主题性美术作品来表现马克思生平事迹的创作活动。在笔者看来,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孙景波创作,选题为“马克思革命的一家人”,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油画《马克思和家人的莎士比亚之夜》就是一件平衡了内容与形式的很具典型性的主题性美术作品,其创作过程和孙先生在创作中的思考都很好地说明印证了以上观点,于是笔者向孙先生就这一作品的创作进行了请教并获取了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