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依
各大艺术区、艺术超市、艺术博览会里,都能看到岳敏君的“露齿大笑”、周春芽的“绿狗”、刘野的“卡通娃娃”、周铁海的“穿旗袍的骆驼”、隋建国的小恐龙……
过去艺术家羞于谈钱,当市场主导艺术的局面被打开后,天价艺术品如脱缰的野马,与大众之间的距离俨然“天上—人间”,只有极少人能买得起。所幸的是,艺术以衍生品的形式力图“飞入寻常百姓家”,丰富普通人的生活,让生活艺术化、趣味化。而当代艺术众多特点鲜明的作品,成为衍生行业挖掘消费潜力的重点对象。
从几百万的艺术品到几百块的衍生品,原作的批量生产让普通大众具备了消费艺术的能力,从而借助艺术提升生活的品质。但对于起步尚晚的中国艺术衍生品市场来说,具备这种意识的艺术家不多,能够提供衍生火种的艺术家更少。那么,当下有哪些艺术家参与到这一行列呢?
国际经典案例
凡·高荷兰银行
荷兰银行的信用卡,在三个月之内创造了300%的成长率,让一个原本不算知名的银行,迅速成为时尚讨论话题,热度持续至今,并衍生出贵宾理财等一连串的加值服务。更特别的是,荷兰银行的办公大楼,以凡·高的作品全部包裹外墙,并在周边的地下道装置了梵高知名的作品,为街头增加了一件巨型的公共艺术作品,让喧扰的城市夜空,多了一份沉静。除此之外,凡·高作品编辑而成的Flash动画,搭配优雅的梵高之歌,也是在当时网络上的热门下载。荷兰银行用凡·高的作品,分别以产品授权、画作授权及数字授权的方式为企业创造高附加价值的营收。
村上隆&路易·威登
日本艺术家村上隆与著名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V)的合作让其名声大噪。他操刀设计的“MonogramMulti-color”系列让LV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各种变化,昵称樱花包的“CherryBlossom”掀起了世界范围内LV拥护者们的抢购热潮,为LV创下上亿美元的进账。他又尝试将Mr.DOB、熊猫、樱桃等个人标志性图案用在经典Monogram系列上,推出一系列款式不仅全球热卖。2010春夏,LV再度联手村上隆带来最新的联名系列“CosmicBlossomCollection”。艺术家用他的方式为一个百年品牌注入了新鲜的年轻元素,而LV无疑也将这种艺术图标推向了全世界。
安迪·沃霍尔绝对伏特加
顶级烈酒品牌绝对伏特加(AbsolutVodka)与美国艺术家安迪·沃霍尔的合作早已被奉为艺术与商业跨界合作的经典。沃霍尔为“绝对伏特加”创作了一幅油画,黑色的画上只有伏特加酒瓶和“AbsolutVodka”的字样,麦克将它第一次作为广告创意在媒体上发表。没料到广告一发布,销售骤然增加,两年内,绝对伏特加就成为美国市场第一伏特加酒品牌。对于沃霍尔来说,绝对伏特加系列无疑是他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而对于绝对伏特加,这个历史可以上溯到15世纪的“老酒”,在与沃霍尔的合作中,其品牌重新焕发了生机,并成为20年来引导时尚流行和时代消费的代名词。
谁在介入艺术衍生品?
艺术家大规模介入到衍生品行当远未开始,但我们能够看到,一些艺术家已经尝试与机构合作。各大艺术区、艺术超市、艺术博览会里,都能看到岳敏君的“露齿大笑”、周春芽的“绿狗”、刘野“卡通娃娃”、周铁海“穿旗袍的骆驼”、沈敬东的小军人、隋建国的小恐龙、向京&瞿广慈的“礼物”、郭伟作品的复制品……他们走出了原作的局限,或向玩具公仔、或向限量复制、或向生活物品等领域靠近,尝试进入到大众领域。
在2008年CIGE的展览上,以中国艺术家“跨界”艺术公仔慈善为名,由日本著名的玩具公司MEDICOMTOY所出品的Be@rbrick系列熊积木玩具与中国艺术家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合作,岳敏君、熊宇、陈可、高瑀、欧阳春、邓卓越、雷宝棋、TK、刘野、颜磊10位中国当代艺术家及设计师的艺术成品“1000%BE@RBRICK小熊”对公众展出,随后并进行了慈善拍卖。其中岳敏君的作品成为当晚拍卖价格最高的作品以120万成交,所有的小熊都找到了好的归宿。
同年年底,在上海一个名为“ARTFORTHEMASSES”展览中,岳敏君、周春芽、刘野、周铁海、金钕5位艺术家画作中的形象走下画布,变身成了立体的玩具公仔,限量100套公开发售,每套11万人民币(含5件艺术家作品),附有艺术家亲笔签名的保证书及编号。
以上涉及的多数为当下活跃的艺术家,其中多位是拍卖市场上备受追捧的宠儿。相较于他们上百万、千万的作品而言,所衍生的艺术玩偶已经很“便宜”了,尽管这种“便宜”让普通人依旧难以“消化”。相对而言,印有艺术品的生活用具其价格要稍微亲民一些,那些周春芽、隋建国、岳敏君等艺术家作品所衍生的瓷盘、马克杯、T恤、包包等一般在100RMB—200RMB的样子。
介入到艺术衍生品行列的艺术家还非常“小众”,虽然存有非常大的挖掘空间,但还需艺术家的自觉意识。
艺术“衍生”后,带给艺术家的是什么?
据艺术家刘野了解,“大多艺术家的参与往往是被动的”,他自己就是如此。刘野以前并未考虑过以这种方式走向大众。他自称“做事从没有计划和谋略,即使有,也和小孩的水平差不多”,“与所谓机构的合作断断续续的,充满了偶发性”。谈及经济利润时,他打了个很好的比方:“利润像空气一样,我知道有,但没看见过。”
而艺术家岳敏君是以“玩”的心态参与进来,“我做的都是一些比较简单、单纯的东西,没有特地去开发,以玩的心态去做的”。与岳敏君合作的机构挺多,但他没有具体的统计过。在他的概念里:“从广泛的角度来说,所有的东西上面都有艺术的痕迹,所有的产品都与艺术有关,艺术在人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术衍生品主要和商业的结合比较密切,是从商业的角度出发的,和艺术品的性质不太一样,更贴近一些普通的人。”
周春芽则认为经济上的利益不是首要的:“我把《绿狗》的版权卖给他们,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看重这件事很有新意,面向公众普及当代艺术的同时也宣传了自己的画。”对于《绿狗》玩偶,周春芽曾说,他很满意这种卡通的造型,“这还为我今后的创作增加了新的灵感。”
郭伟也表示“开发艺术衍生品的重点并不是为了挣钱”,他认为:“艺术衍生品纯粹就是消费品”,它“可以让很多喜欢你作品但买不起原作的人能换一种方式拥有它”。如果有销售的话,还会有一定比例的提成,同时对艺术家也能起到“宣传的作用”。
显得相对“专业”的要数瞿广慈与向京,他们“用商业模式运作公共艺术项目”,他们的稀奇商店里全都是依照瞿广慈和向京的雕塑作品原型所生产的礼品,完全“自产自销”,试图打造一个艺术品牌,卖以艺术作品为原型的礼品。对于艺术家与商业的关系,瞿广慈曾表示,“艺术与商业并不矛盾,例如美国的波普艺术,传播方式非常大众。从艺术家到商人,所作的妥协其实是对自我的挑战,是找到艺术与商业结合的中间道路。”
从艺术家的角度讲,把艺术作品的无形价值作为版权商品推向市场,不仅赢得版权收入,这一过程中的包装、推介、展示和交易行为,也是对艺术家进行的良性社会化宣传,使得被授权原作的经济价值随之提高。在这一点上,刘野亦承认:“衍生品有时也会喧宾夺主,比原作还有名。”
结语
艺术走出小圈子,融于生活,已然是拓展艺术空间的一种方式。为艺术而艺术的时代早已谢幕,处在“我消费我存在”的时代中,艺术不再是“唯心论”。我国艺术衍生品尚处在起步阶段,相比较西方成熟的操作模式、完备的艺术授权程序,我们还在摸索中。在衍生的道上也会有质疑的声音,成都艺术评论家陈默针对艺术玩偶一事,曾抨击这是利用艺术家来赚钱,他说:“无论标价1万美元还是10美元,把艺术家的作品形象做成玩具都是不严肃的,今后谁还去看艺术家的原作呢?”但是,他只看到了获益的一方,而没有看到第二方,即艺术家从中获得的某些东西,如知名度,甚至还有经济利润;普通民众从中得到的好处也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