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江中国美术学院院长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文化上也呈现出前所未见的开放发展的锐势。中国美术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迅疾开拓、90年代的多向反思之后,把握新世纪之初的十多年,持续地激发出善于思考、善于探索的开拓因素,掀起多样并存、多元发展的时代浪潮。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多样化的现实语境下,中国美术界以对民间协会和院校的组织优势,氤氲而起一种本土传统的活化自觉。这种自觉迥异于上世纪初叶和中叶几代艺术先驱对现代艺术的引进和中国化,它深植于活生生的中国的现实关怀。无论是面对传统中国画的更新与拓展,还是着力于油画或当代艺术的转换与创新,新世纪的中国美术界都一边整饬本土文化的活资源,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角度重新梳理传统,发掘本土文化生成的原创之力;一边深入现实,充分探思传承与拓展、身份与差异、转换与批判等诸多命题,以独立的思考,传递出具有中国当代现实深度和思想锐意的气派。例如,杭州的“中国画双年展”反思中国画百年之路,提出“意之大者”、“长卷视界”等具有中国文化含量的学术命题;北京的中国油画双年展重视油画在中国的当代活力,承担起油画本土化的使命。
随着科技的创新,新技术文化也在不断地延伸和拓展。一方面,以电子媒介为代表的跨媒体艺术丰富着今天的文化生态,开拓了视觉艺术创造的表现力;另一方面,这种新艺术也以其虚拟化的创作方式激活、促生着人们的文化感受。中国美术界在各级政府强有力的支持下,把握时机,重视技术媒体的人文关怀,使其在短短十年间形成了高速发展的态势。上海世博会正是中国视觉文化创新的明证。其重要场馆的展示设计,如由中央美院设计的中国国家馆、由中国美院设计的城市生命主题馆,以及“清明上河图”大型仿真动画、“城市广场”七屏环幕电影都成为世博文化的重要记忆,也成为中国新媒体创作的代表。今天,中国遍地开花的动画事业,也正是视觉文化开创性拓展的例证。
中国的城市建设也极大地推动着美术尤其是公共空间中的美术创作和传播。城市精神作为城市发展的根基,在当代的建设和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和提升。近十年,美术在城市精神的建设中日益发挥着先锋作用。“上海双年展”以上海城市作为母体,思考城市建设中的各种命题。六届双年展分别以“海上上海”、“都市营造”、“影像生存”、“超设计”、“快城快客”、“巡回排演”为主题,追踪上海的城市历史与现实踪迹。遍布全国大中城市的城雕和公共艺术,已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一环。在全国各地的节庆与开幕活动中,美术成为活跃的视觉与创意元素。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代表的城市文创基地,正在成为城市文化的新地标,承担着城市改造更新和创意集聚的双重使命。美术越来越走进家园建设的深处,走进城市各种人群的心灵深处。
全球语境中本土活化的自觉与当代性转化,科技发展中视觉文化的延伸和开创性拓展,城市建设中公共艺术的推进与国际性提升,是十多年来中国美术界历史性开拓繁荣的重要特征。事实上,这些特征正处在开创和持续的进程中。美术的振兴将推助文化强国的建设,中华民族的视觉活力必将长久地造福于社会的发展、民智民心的提升。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