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

滑田友:泥巴里的灵魂(图)

2012-09-20 09:26 文章来源: 东方网-文汇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说明:圆雕《陈散原像》图片说明:圆雕《陈散原像》

泥巴里的灵魂——雕塑家滑田友的斧凿人生

本报记者柳青

中华艺术宫“名家馆”专题陈列中,滑田友(1901-1986)是唯一的雕塑家。

如果不是偶然得到徐悲鸿的赏识,滑田友也许会终老于苏北的小县城,做一辈子小学美术教员。1930年初的寒假,他在淮阴老家,用因陋就简的材料给三岁的儿子刻了只木雕兔子,看到孩子欢喜极了,他又找来一块柏木,刻下小儿的头像。开学后,他听了同事的建议,把头像拍了照片寄给徐悲鸿,当时已是中央大学美术系主任的徐给他回信道:“中国现在恐怕还没有人能刻出这样的雕像,你不必进中央大学,我愿与你做朋友,要把你送到法国去学雕塑,并希望你春假时到南京来相见。”

这一年,滑田友29岁,来自徐悲鸿的欣赏,让他迈出成为雕塑家的第一步。他的作品上了《良友画报》,口碑在美术圈渐渐传开,一个更广阔的世界在向他招手。那个夏天,他离开淮阴的小天地,来到上海成为雕塑家江小鹣的助手。

 

 

把灵魂注入泥土木石

虽是助手,但滑田友独立创作的锋芒并没有被江小鹣掩盖。1932年,诗人陈散原80大寿,陈老人是维新巡抚陈宝箴的儿子,曾随父亲办新学倡新政,政治理想遇挫后投身诗文,在民国文坛久负盛名。当时,江小鹣和滑田友分别为老人塑像,做成后,陈散原对滑田友做的更满意,欣然当寿礼收下。这件圆雕《陈散原像》成为滑田友早期的代表作。雕塑家用的是写实手法,塑像陈散原身穿中式布扣竖领衣服,衣领略敞,脸上骨骼棱角分明,松弛的肌肉纹理细致可辨,老人额头深刻的皱纹和他举目凝视的眼神,再现了陈散原洒脱睿智的诗人风度。此时的滑田友已经摸索到雕塑写实的技法,也意识到了斧凿最终是要把鲜活的灵魂注入泥土木石中去。

做江小鹣助手的那段日子里,滑田友还参与了一桩颇大的工程——由蔡元培发起的苏州甪直保圣寺唐代雕塑修复。保圣寺始建于唐朝开元至天宝年间,当时的雕塑家杨惠之在寺里雕下16尊罗汉和壁塑。当滑田友被派去接手修复工作时,经历了千年风霜和1920年代一次严重破坏的雕像已面目全非,只能靠历史学家顾颉刚提供的照片作参考。就是在修复这些唐朝残像的两年多时间里,滑田友开始并逐渐深入对中国传统雕塑“六法”的研究。“六法”由南齐的谢赫提出,分别是:气韵生动、骨法用笔、传模移写、经营位置、应物象形、随类赋彩。对“六法”的琢磨让滑田友摸索到修复的方向,在他手下,那些神情生动飞扬的罗汉塑像找回了唐时的风流。这桩民国时期的古物修复工程画下美好句点,但中国雕塑的美学精神真正融入滑田友的创作血脉,却是在他去法国以后。

 

 

根植于东方情怀风范

1933年,他随徐悲鸿去法国,以33岁“高龄”开始含辛茹苦的勤工俭学。虽然得到徐悲鸿的接济,但是在巴黎的日子对于滑田友而言穷困落魄,更大的折磨来自于创作的瓶颈和学业中的挫败感。教授说他的作品“冷”,与他同期的中国留学生议论“作品里没什么东西”,这些让他的自尊心绷成了一根太紧的弦。经历了愤怒和消沉之后,他决定跑遍巴黎的博物馆和美术馆,去找作品里的“温度”和“东西”。去过上百次罗丹美术馆后,他用沉定的心思想明白,西方雕塑的生气和灵魂,与中国雕塑的“六法”原是相通的。他在笔记里写下:中国艺术之绝灭在六法之无人了解,西方现代画之发达在六法之西来,取风韵文雅、沉静淡泊之东方文物,而创造,而千变万化,而至今日之灿烂。

滑田友的创作方向从此敞亮。1943年,他的圆雕作品《沉思》获得巴黎春季艺术沙龙金奖,当时15名评委中14位投了赞同票,剩下一位是他的导师,出于避嫌弃权。他在法国高等美术学校的一位素描老师评价这件作品“已经达到学院派的最高峰”。学院派给滑田友技法的支持,而他作品的精气神终究根植于东方的情怀和风范。

再来看滑田友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五四运动》浮雕。他运用中国古代的迂回构图法,在严谨的形体中强调线条和神韵,不同于欧洲明暗对比强烈的手法,他造像趋于平面化,装饰性的人物线条纹理吸收了中国佛像的雕刻手法,凝练且充满韵律感。这是中国传统雕塑的生命力在现代雕塑中的延续,可以不夸张地说,滑田友含蓄地用古典的泉水浇灌了充满时代感的雕塑。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