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镇草书《心经》局部
吴镇(1280—1354),字仲圭,号梅花道人、梅沙弥等,浙江嘉善人。吴镇是元代著名画家,他与创作《富春山居图》的黄公望以及倪瓒、王蒙三人齐名,号称“元季四大家”。吴镇善画山水、竹、梅等,传世画迹甚多,在中国美术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他生性孤洁,一生不做元朝的官,而是浪迹江湖,与志趣相投的朋友谈佛论道、作画赋诗,甚至在市间卖卜,晚年隐居在嘉善县梅花庵。
吴镇的书法也有相当高的水平,但书名为画名所掩。我们所见到吴镇的书法大多是在画上的题诗,草书《心经》是其传世的唯一一件独立的书法作品。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全经仅260字,文字精炼,内容丰富,是在中国流传广泛、影响极大的一部佛教经典。吴镇草书《心经》书于元至元六年(1340),他时年61岁,这是他艺术成熟时期的作品。只此一件作品,足以使梅花道人吴镇在元代书坛和中国书法史上占得一席之地。
从《心经》上的跋文可知,此件作品清朝时曾为刘镛收藏,又归入成亲王永瑆的诒晋斋,后来永瑆将它赠送给在朝为官的嘉善人钱樾,钱樾将《心经》带回原籍。嘉庆十六年(1811),钱樾请江南镌刻名手、书法家钱泳将《心经》刻上碑石,碑石今仍在嘉善县梅花庵中。《心经》原件今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抄写佛经从晋唐以来就传衍不绝,各种佛经抄本浩如烟海。写经书法绝大多数为楷书,也有少量行书,以草书抄经较为少见,狂草写经极为稀少,而吴镇这部《心经》就是用狂草写成的。吴镇对佛学深有研究,对《心经》自然是熟记心中,所以写来是轻车熟路,略无疑滞,尽情挥洒,一气呵成。
刘镛在此卷《心经》的跋语中说:“梅道人书颇有萧淡之致,追步唐贤。”这里说的唐贤就是唐代草书大家张旭和怀素。永瑆在跋语中说:“此卷与《竹谱》中草法不类,饶有旭、素之致。”他们都说吴镇的草书是学的张旭和怀素。张旭和怀素是狂草书法的开山祖师,吴镇的草书《心经》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张旭和怀素的影响,但我觉得吴镇的草书更多得益于宋代草书大家黄庭坚。在吴镇的诗词中曾多次提到黄庭坚,如“更爱涪翁清绝句,相携飞山蓬莱宫”,涪翁就是黄庭坚。还有“更喜涪翁遗墨好,草堂何必称独工”。可以看出,吴镇不但喜爱黄庭坚的诗,也喜爱黄庭坚的书法。
吴镇草书《心经》局部
吴镇和黄庭坚有很多的共同点,他们都对佛教深有研究,又都是诗人、画家和书法家。黄庭坚的书法思想中就有很多禅宗意味,如他说“字中有笔,如禅家句中有眼”,还说要“参悟”书道等,他也多次抄写佛学经典。吴镇一生中与佛寺高僧为友,谈佛论道,他晚年时还自号“梅沙弥”、“梅花和尚”,可见他对佛学笃信之深。此卷《心经》便是吴镇用狂草书法阐释禅宗经典的艺术创作。
黄庭坚说过草书“与科斗、篆、隶同法同意”,拿吴镇的《心经》与黄庭坚的草书《诸上座帖》作一比较,它们在与篆隶同法的中锋行笔上是一致的,章法上的错落有致也相差不多。《心经》还是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它的运笔更轻巧灵动,字形更简单明快,而缺少像《诸上座帖》那样大开大合、“快剑长戟森相向”般的豪放气势。
草书《心经》的草法干净利落、异常简练,如“无”、“色”、“波”等字简化到了极致。“色”字简化成了一条弯曲的斜线;草书“无”字上边横画上应有三个点,在这里被简化掉了;草书“波”字右上边应该是一条折勾,在这里被简化成一条短横。字体及笔画的简练和整幅作品的风格是谐调的,显得恬淡、安静。在草书《心经》中,偶尔可以见到一些章草的捺法,如“受”、“界”等字,这种变化的笔法是《诸上座帖》所没有的。
从章法看,草书《心经》整篇作品的连绵草采用竖向取势,行距稍宽,显得更加舒朗空灵,如行云流水般萧散畅达,这种章法和写经的意境相契合。《心经》墨法上的浓淡润枯变化非常明显,这是濡墨一次书写多字所自然形成的,浓淡往复循环使作品极富音乐节奏感。如第一行第一个字“观”笔画粗壮,然后一笔连写“自在菩”三个字,笔画细而有力,写到“萨行”二字已成为枯笔。从第二行起,“深”、“波罗”、“时照”、“皆空度”等字为浓墨粗壮字,与其间的细画及淡墨字形成一个个或长或短的小节拍,这种强烈的对比变化节奏,表现了吴镇驾驭笔墨的高超功力。“净”、“佛”、“神”等字的最后一笔竖画细而富有弹性,向下长出两三个字的长度,并稍向左倾斜,好像乐曲中的长音符。这些表现手法都使作品的节奏变化更加丰富多彩。
明代《嘉善县志》说吴镇在当时就以诗、书、画“三绝”而闻名,他的画“富室求之不与,唯贫士则赠之”,这种高风亮节确实使人钦佩。清纪晓岚在《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吴镇“抗怀孤往、穷饿不移,胸次既高,吐属自然拔俗”,这里说的是吴镇的诗文,他的书法何尝不是如此?对它的书法,刘镛说“萧淡”,杨守敬说“超佚”,都是不俗的意思。
总而言之,吴镇草书《心经》是一件非常精彩而不俗的作品,我们的书法创作可以从中受到很多启发,学到不少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