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探访辽砚艺术和辽砚人(组图)

探访辽砚艺术和辽砚人(组图)

2012-10-17 09:00 文章来源:沈阳晚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辽砚大师曲广勋(右)旧照辽砚大师曲广勋(右)旧照

砚台,作为文房四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石砚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好砚具有观赏、礼品、收藏价值。辽砚独产于辽宁本溪,但并不因为产于辽宁而名,而是因为兴于辽代,故名辽砚,距今有上千年历史,辽砚与端砚、徽砚并称为中国名砚。一方上乘的辽砚,若将砚盒盖紧,其墨汁可经久不干。当年张学良将军与其蒙师白永祯合赞辽砚的绝句为:“关东山里奇宝开,蓝天红霞凝石材。能工巧匠雕辽砚,珍品独秀四宝斋。”

2005年,“辽砚”成为了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相比端砚、徽砚,辽砚有哪些独特之处?记者采访了辽砚传人之一——本溪辽砚厂厂长章永军。

 

 

桥头小黄柏峪老坑桥头小黄柏峪老坑

 

 

奇特原料

作为名砚,辽砚的特点有:声音清脆,“叩之如铜”,而其他名砚或是“叩之如木”;色彩丰富,一般名砚的颜色不超过两种,而松花砚却有翠绿、绛紫、骆青、紫绿相兼四种不同的色调;石品众多,按松花石天然生成的纹理、图像,可划分出十多种,如“赤柏纹”、“紫袍绿带”、“金镶玉”、“龙眼”、“静绿”等。

辽砚与国内其他名砚比,在外观上有一显著不同处,就是砚台盒子上有盖儿,可养墨。这些制砚石材的剩余材料也不是废品,可以铺在公园的甬路上,很美观。与此同时,辽砚还特别重视别具一格的套砚、立雕创造,可谓层层有景,景中有景,大砚套小砚,砚中有砚。而每层砚的雕制又与整方砚浑然一体,这样多层的立雕组合具有极强的观赏性和立体美感。

在雕刻技艺方面,对比名砚之一的端砚雕刻,辽砚是以石材的“眼”为特点,例如作品中的龙珠、花朵、太阳等均是以“眼”来创意及变化。而辽砚则是以点、线、面特点来根据石材的天然色彩施以刀工。雕刻一件作品时,首先是“相石”,要有一定的“相石”功夫,也就是艺术眼光。根据青紫云石红绿相间的层次变化,巧用色泽:绿层可刻云,红层可雕龙;或红层可雕鱼,绿层可刻水,从而达到对比鲜明、层次清晰的效果。如刻制宝葫芦系列砚时,紫色层可为葫芦,绿色层可为叶脉,使整个砚台在立体雕制中又呈现天然色彩变化。

 

 

技艺传承

曾几何时,辽砚作为皇家方物,时人都以拥有为荣。清末民初,被称为“辽砚”的桥头石行销相当广,曾远销菲律宾、马来亚、日本各地。20世纪30年代,本溪之桥头石作坊有孟家、方家、杨家、袁家等10多家,并有多家日本人开设之店铺,以桥头石中之青紫云石仿制古砚出售,获利颇多。伪满时期,溥仪曾仿先祖做法,以桥头石砚赏赐臣属,当时的达官显贵间也曾以桥头石砚作为馈赠之礼。

然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辽砚的处境真是岌岌可危,原来当地的十几家砚台作坊早已消失,而且其后人从事砚台制作的也是寥寥无几;石材厂停产了,很多有刻砚手艺的人也另寻谋生之路了;辽砚这种已传承了上千年的手工艺技术正面临失传的境地。

去年,章永军的师傅——袁斌去世,代表着老一代制砚技艺的终结。袁斌,清末桥头镇袁家作坊的后代,袁氏四代人从事辽砚传统制作。制砚手艺向来传男不传女,但因为种种原因,袁斌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子承父业,只有喜欢雕刻的小女儿袁丽霞和父亲学习了制砚的技术。袁斌一辈子教了近百个徒弟,可是都因为吃不了制砚的苦,改行的改行,做买卖的做买卖,流散殆尽。近几年,尤其辽砚制研技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辽砚的价格一路飞涨,可是制砚的人,收入还不如卖砚的零头,晚年的袁斌特别迷茫,担心还有没有人会像他一样,用生命为代价去研究辽砚。

章永军的出现,让袁斌感到安慰。在袁斌那里,章永军学到了很多传统辽砚的制作技艺。一方精美的砚台或石雕作品,要经过选材、构图、精雕、修光、上蜡等几道工序方可完成,其特点是利用石料的青紫两种颜色所占的面积不同,或纵向、或横向雕刻,在一方砚台上形成以墨池为主,雕刻装饰为辅,青紫相交、互相呼应的独特风格。“线石不好采,经常要挖四五米深才能找到一块制砚台的好石材。

 

 

袁斌之父袁景云,当年袁氏砚台铺掌门人袁斌之父袁景云,当年袁氏砚台铺掌门人

袁斌制砚并没有草图,而是随性所刻,时间长了徒弟们才悟出来,师傅的草图在脑袋里,袁斌曾经说过:“刀锋藏巧思,石上也生花。”搞辽砚最需要的是用心,而做好一方好砚更需要好的人品。章永军告诉记者,因为辽砚拥有举世无双的石材特色,在这个特色上挖掘与开发,是当今对辽砚艺术最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今的辽砚制作人苦心孤诣,根据石材的天然纹理,在内容、意象、志趣上保留传统,又不拘泥于传统,集“南砚”的琢工精细与“北砚”的起伏豪放于一体,既强调细致处的精雕细刻,又注重了整体的节奏感和气势。部分机械的加入使辽砚告别了只用刀刻斧凿的历史。砚形上,已不单单是方、圆等规整形为主,而是顺着石材的自然形态雕刻;图案上,注入了文化及趣味含量,或题诗一首,或用图案讲述一个故事,将绘画、文字等融为一体。

沈阳晚报记者陈馥

 

 
 
北魏时期的方形粉砂质泥灰岩石砚
 
 
 
 
 
风格各异的辽砚作品  

 

风格各异的辽砚作品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