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7年,一位32岁的法国传教士,离开家乡和亲人,踏上中国北方的土地。在此后的53年里,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而一封封家书就成了他与亲人之间唯一的联系纽带。
【历史记忆】
1907年,一位32岁的法国传教士,离开家乡和亲人,踏上中国北方的土地。在此后的53年里,他再也没有回过家乡,而一封封家书就成了他与亲人之间唯一的联系纽带。上周,在法国文化中心电影厅由法律出版社举办的《从今以后我叫“丁”》的新书发布会上,这些辗转流传了大半个世纪的珍贵家书的中文版终于得以面世。发布会上,丁神父的后人深情追忆了这位中国舅老爷。法国远东学院北京分院院长陆康进行了讲座,介绍了二十世纪初外国传教士在中国鲜为人知的经历。
半世纪的中国情
这位背井离乡的法国神父原名叫阿纳托尔·盖斯丹,放弃了法国的优裕生活来到中国后,他有了中文名丁鸣盛。他任职的地方是河北献县,从此,这个中国北方贫穷的县城就成为了他的第二故乡。在那里,他梳起了辫子,努力学习中文。他在中国的53年,正值局势动荡,战争频发的时期,他与中国百姓一起,经历了各种战争和灾难。直至1961年,89岁的丁神父辞世,成为在华最后一名外国传教士。丁神父最后一封家书写于1960年7月14日,这封家书中有丁神父生命中最后的愿望,他对妹妹说:“我想请你给我寄些巧克力来。”
在中国期间,丁神父用从法国筹来的少量的钱办学校,他看到那些因缺食而黄瘦的孩子们在学校里2周就大变了样而欣喜;他也记述了他的教民们如何地爱他,几位赶了一百多里路来的教民,看到他咳嗽,说:神父冷,所以咳嗽。十几天后,他们送来了厚厚的棉被。在他进入人生的最后阶段,他写给家人的信中这样描述:他(当地人赵振生)对我像一个宠爱孩子的爸爸。
家书再现“中国的舅老爷”
雅克·德勒瓦勒是丁神父的重外甥,他于1994年完成了所有家书的整理工作,并在年底访问中国。1996年法文版书信集正式出版,定名为《从此后,我叫丁鸣盛》。雅克·德勒瓦勒退休后,出版中文版的丁神父家书便成了他的心愿,终于中文版《从今以后我叫“丁”》在今年9月份由法律出版社出版,并得到法国外交部和法国驻华使馆的“傅雷”图书资助出版计划的帮助。该书收入的家书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从上个世纪初年直到六十年代。除了“一战”和“二战”时期,家书被迫中断外,一封封家书一直在中国北方献县和丁神父的故乡法国北方奥布尔丹之间万里流传,讲述着他对中国半个世纪的爱恋以及动人的思乡之情。书中还收入了丁神父拍摄的诸多珍贵历史照片。
“我们都没有见过他,但我们经常听到家人在谈论他,我们将他称为‘中国的舅老爷’”阿莱特女士如是说,阿莱特是雅克·德勒瓦勒的妻子,她在1994年曾和丈夫一道走访了丁神父生前所在的天主教中国河北省张庄大教堂。“他身上有一种关怀,有一种让我们难以置信的东西。他是一个让大家非常震惊的人,我们对他充满了尊重和爱意,我们在他身上看到了非凡的才华、诗情和教礼,他身上有一种排山倒海的热情。”
法律出版社社长黄闽是该书的三审编辑,他认为这本书“无论是描写风景还是人物,字里行间传递给我们的是真善美”。
阿莱特女士称,法文版《从此后,我叫丁鸣盛》收入了丁神父98%的家书,因为二战时他们的一栋房子遭到轰炸,因此少量家书被炸毁了。而中文版《从今以后我叫“丁”》收入的家书在法文版基础上又减少了一部分,一些谈及清政府灭亡及其他重大历史事件的家书并未收入其中。
新京报记者姜妍实习生黄盼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