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本报“文化沙龙”与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联合推出的“喜迎十八大,荆楚名家行”第三站,走进了湖北美术学院藏龙岛校区,韩忠学先生应湖北美术学院的邀请,向现场300多名“未来的艺术家”和本报读者作了一场书法与文化的精彩演讲。 韩忠学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曾任湖北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职称。他自幼喜爱书画艺术,受过名家指导,自身也长期坚持创作。昨日的讲座中,他不是以一位领导,而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并用自己几十年学习与工作的经历向大家阐述了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书法需要传承,而书法背后需要有文化作支撑。 前人:书法家首先是文化人 韩忠学从“文人画”和“文人书法”谈起,他认为“作为一个书法家,本身就应该具有对文字、文学、文化的素养,书法历来不是孤立的艺术,而更多的是文人综合素养的集合”。 历史上凡被称作书法家的人,首先一定是文人,或者说是有相当文化修养的人。“历史上被称作书法而流传后世的东西,最初并非因为它们很书法,而是因为它们很文章。一句话,多半的书法,甚至全部的书法,都是由于书写内容的经典,值得传播而传世下来。”韩忠学说,《兰亭序》被称为中华第一帖,首先因为《兰亭序》本身就是品貌旖旎的美妙文章。其中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已成为不朽的语句。“假如王羲之在学问上一窍不通,那么他绝对写不出《兰亭序》这样的传世作品。”韩忠学说。 现实:书法作品中常常出错 当代人练习书法往往只重视对“技法”的训练,有的人对书法追求一生,即使笔笔自足,却始终缺乏血肉灵魂,究其原因,还是文化修养不够。韩忠学举了一个例子,他在参观一位名人的大幅草书作品《沁园春·雪》时,竟发现了多处错误:“原驰蜡象”的“蜡”写成“腊”;“红装素裹”的“裹”写成“裏”…… 当代书法作品内容精彩的很少见了,而文字错误之普遍却使人难以忍受,如“茶几”常被写成“茶幾”,“皇后”被写成“皇後”。此类错误层出不穷、不胜枚举。韩忠学说:“有的人写书法时总是李白、杜甫等人的那几首诗,甚至有人一辈子就是主攻龙、虎、剑、寿等几个字,这怎么可能成为书法家呢?”他表示,没有扎实的文化基础,既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也无法实现用书法这种艺术形式得心应手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 寄语:学艺术别忘了学文化 昨日,在场的听众绝大多数是湖北美术学院的大学生、研究生。针对这一特殊的群体,韩忠学称他们为“未来的艺术家”,韩忠学说:“学好自己的专业技能固然重要,但是文化素质的培育更是不可忽视。”“这个目标并不高,只要下决心,都是可以做到的。比如简体繁体,总共只涉及几百个字,快则一周,慢则一月,肯定可以弄明白。学写诗词,也不是难事。‘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投机取巧走捷径是没有出路的。” 他表示,现代社会,一个突出的变化出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由于书写工具的变更,造成了书与文的逐渐脱离。所以,“未来的艺术家”们要考虑的问题就是要善于思考,从一开始就要在文字、文学、文化上下功夫,不要一头扎进书法、绘画的技能训练中,等若干年后才又回头去补文化课。 花絮 书法家走进沙龙当听众 昨日,本报文化沙龙活动中有300多名湖北美院的动漫、美术、书法等专业的学生,活动举办的地方虽离市中心较远,但仍吸引了不少读者前来参与。在黄鹤楼管理处工作的杜先生昨天就早早地来到了这里坐下,他告诉记者,他在黄鹤楼做美工,非常喜欢书法艺术,得知韩忠学的讲座消息后,他开车从南湖一路问过来,终于提前半个小时到达现场。 昨日来到现场听讲座的,还有书法家代表,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葛昌永就是其中一位。“他讲出了我们的心声,‘文史不通,下笔空空’,现在学艺术的学子们,不能太浮躁,一定要沉下心来,多学习中国的文字、文学、文化。”葛昌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