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从漫画到占领运动符号(图)

从漫画到占领运动符号(图)

2012-12-18 09:07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这张面具之下的不只是肉体,而是一种精神,而精神是防弹的。”——12月14日,这一别具意味的V字面具终于不再零星出现在报纸新闻的图片中,而是直接登陆央视电影频道——当晚,CCTV6完整播出了这部由美国知名导演沃卓斯基兄弟编剧的电影《V字仇杀队》。随后,片中的经典台词如“人民不应该害怕政府,政府应该害怕人民”、“艺术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客用谎言掩盖真相”等迅速成为网络热门词句。这部未在内地公映的影片在央视一刀未剪地播出,引发网友称赞,甚至有人称在看到这部影片时,“一度怀疑自己在做梦。”

 

对此,早报记者致电央视电影频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影片是正常编排正常播放,并没有想到观众对此有如此大的反应。”至于具体的选片过程,对方表示不方便透露。

《V字仇杀队》于2006年3月在北美上映,上映之初一度占据北美票房榜首位。截至当年年底,该片票房过亿,但绝大部分收入都来自北美本土。这部影片还同期在菲律宾、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上映,并取得票房榜第一的成绩。但是,作为一部讲述集权政治下的暴力起义的影片,因为涉及太多政治概念和以暴制暴的恐怖主义革命方式,影片的评价颇为两极。爱它的人说它“几乎总有一些非常有趣的情节,让我们得以对主角和故事情节进行解码,并且将其运用到我们切身相关的地方”,恨它的人说它是一种“视觉上的侮辱”、反映的政治信息是“模糊的、青春期式的”。

原作者并不满意改编

电影根据被媒体称为“最后的愤怒者”的作家艾伦·摩尔于1980年到1990年期间创作的10卷本的漫画改编,画面则由插图家大卫·劳埃德负责。漫画的故事被设置在了距离创作时间不远的将来——1997年,作者虚构了一个经历了核战、衰败的被法西斯控制的英国,在那里腐败横行,所有公民的言行都被严格控制。就在这时,一个戴着盖伊·福克斯面具的无政府主义者出现了,他开始了一场精心策划的、暴力的革命,想让人们相信他们自己可以制定规则,统治自己。

当时漫画公司要求摩尔创造一个戴着面具的主人公,原本漫画的时代设在1930年的美国,但出于对当时由保守党铁腕人物撒切尔夫人当政的英国政治的不满,漫画公司让摩尔将故事定位在1997年。

漫画的电影版权早在1988年就被售出,而沃卓斯基兄弟是这本漫画的粉丝。1990年代中期,在拍摄他们的代表作《骇客帝国》之前,他们就写出了电影剧本的草稿。在电影中,故事的时间做了修改,放在了更久远的2030年,而地点则仍然在英国。“他们把漫画变成了一个布什时代的寓言,但是他们十分胆小,以至于不敢把地点设在美国。”摩尔认为,沃卓斯基篡改了自己的愿意,用美国式的自由价值观替换了原作中的无政府主义。

 

在占领运动中成为符号

在电影中,V的演讲颇有煽动性,他说:“真相就是,这个国家已经很糟糕了,难道不是这样吗?残暴和不公正,歧视和镇压。你们何曾有反抗、思考和言论的自由,你们现在面对的审查和监察系统,胁迫你们就范。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应该指责谁?当然有人比我们更应该对这一切负责任,而且我们会跟他们算账的。但是,真相就是,假如你在寻找罪魁祸首,那么你应该照一照镜子。”

对于《V字仇杀队》来说,看见过电影海报上这张面具的人远比看过漫画和电影的人多。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在去年的埃及革命中、在反英国石油公司、反对科学教派的游行中,这张盖伊·福克斯面具成为了反对者们共同的面孔。就像电影里的最后一个场景,大家都戴上了面具,每一个人都是V。

以埃及革命为例,2010年6月14日,在一位叫哈立德·萨伊德的生意人被警察殴打死亡8天之后,一部名为《萨伊德仇杀队》的视频被上传到了某视频网站上,影片中出现了这张盖伊·福克斯面具。此后,一个名为“我们都是哈立德·萨伊德”的团体在脸书上出现,而这张面具无数次出现在这一团体的各种招贴画、视频、绘画中,作为一种无声的邀请和反抗。

这张面具的初创者、插画家大卫·劳埃德评论说:“这张盖伊·福克斯的面具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大众品牌,一个方便地表示对暴政抗议的工具,我非常高兴人们能够这样使用它。它看上去是如此特别,它已经是大众文化的一个标志。”

 
链接: “V”之父艾伦·摩尔是谁?

早报记者石剑峰
 

“本片根据摩尔同名绘画本小说改编,讲述的是在未来英国的极权统治下,一位名叫伊芙·哈蒙的温柔年轻女子死里逃生,被一名叫V的戴着面具怪人救出,V具有不可思议的能力,变化多端。当他摧毁了伦敦两个标志性建筑并控制了被政府摆布的电视广播以后,一场革命爆发了……”

艾伦·摩尔(AlanMoore)今年已经59岁了,最近为了外出,他稍微整理了一下头发。他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再也没有进入发廊理过发。这几十年,艾伦·摩尔攒了一头浓密的头发,还留了巫师一样的爆炸式胡须,他说,“只是因为没有打理才这样。”摩尔说,在商店遇到小孩,他们会喊他上帝或耶稣,“我也就接受了,因为耶稣在33岁时就死掉了,他们很明显认为我还年轻。”但对于摩尔的粉丝来说,他是20世纪英国最受尊敬和影响力的作家之一。

在1980年代,艾伦·摩尔完成了漫画《守夜人》和《V字仇杀队》,这些作品改变了人们对漫画的看法,它们肯定不是小孩子或者大人的消遣,漫画也能反思社会和历史。在画完《守夜人》和《V字仇杀队》这些作品之后,摩尔消失了,也一度拒绝了好莱坞的高价改编要求。1990年代以来,根据摩尔作品改编的影视剧毁誉参半,不过四年前,他的《守望者》获得了1.4亿英镑的票房,2005年,他的《V字仇杀队》被搬上大银幕,而那张永远微笑的“V面具”已经与“切”齐名,成为全世界社会抗议的一个符号,从西雅图反全球化运动到“阿拉伯之春”、“占领华尔街”。“V”同社会抗议联系在一起,这让艾伦·摩尔有些兴奋,在今年早些时候的一个采访中,摩尔说,“我想,当我写《V字仇杀队》的时候,我内心深处其实在盘算,这些观念若能深入人心,它是否会成为一部伟大的作品呢?”“那种笑容是如此让人难以忘却。”

 

“V”到底是“胜利”还是“受害”?艾伦·摩尔说,他想到的是拉丁语Voxpopuli——人民的声音,“我想,如果非要说这个面具代表了什么,在目前的形势下,它就代表了这层意思——这就是人民。这一神秘的频频发出呼唤的实体——人民。”

对很多人来说,摩尔就是一个谜,他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北汉普顿,论城市规模,它在英国排名第73,有悠久的历史和贫乏的现实。摩尔说,这里有那么多商店垂死挣扎,石膏板生产是唯一的制造业。但他从未想过要离开,尽管他在全世界都有那么多狂热的读者。“对我来说,这是个好地方,能让我注意力集中。生活并不容易,也没那么艰难。在北汉普顿就是有种力量让我喜欢。”

上个月,艾伦·摩尔完成了一部低成本小电影,并免费放到了网上。在过去隐遁的十年,除了这部电影,他继续写小说、历史作品、抗议歌曲和色情文学。最新完成的这部小电影叫《吉米的终点》,一个关于北汉普顿黑社会的故事。“过去的那个存在的我,已经成为好莱坞的一个品种,在很多层面来说令我厌恶。每一部电影都要再做一个前传,或者再版那些1960年代受人欢迎或者令人厌恶的电视剧,这些东西还很快上了你的谷物早餐盒。”摩尔说,“但是我总是认为,我喜欢那些很不起眼的创意,小电影。假如你想成为作家或者艺术家,你所需要的就是一支圆珠笔或者笔记本。我喜欢那些几乎没有成本的电影。”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