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被快速消费的影像

被快速消费的影像

2012-12-19 08:32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时代》周刊评选出的这批图片从影像上看是很好的,他们每周也都会做图片精选,因为拥有的图片资源比较多。但新闻图片不能光看表面。

事件的重要性还是占据了《时代》这次评选的主要位置,毕竟战争、灾难、死亡对人类的影响比较大,年终评选肯定还是要从世界性重大事件来做回顾。选出的图片并不只是沉重或边缘的伤害性事件,也遴选了有关伦敦奥运会以及美国总统大选的图片。图片中的意识形态还是比较明显的,大部分还是从美国民众关注的角度来看国际大事。对美国读者来说,这批图片的新闻价值当然会高,但对中国读者来说,可能只能看到表面的东西。

这批图片比较好的一点是涉及了全人类都会关注的环境、灾难以及人性层面的主题,但新闻要把更多信息量和更确切的事实告诉读者,比如拍摄国家、地点、想说明什么以及背后的故事等。很多时候,这些信息都不能被读者完全掌握,消费得很快,浮光掠影一般。所以这批图片的动人之处,是采访了摄影师本人,让他们去讲述自己拍摄时的感受。这样读者就不会只是单纯地得到一个粗浅的图片印象,而会对图片有更深的理解。

现在的新闻图片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越战时期的一批战争图片能成为摄影史上的经典,让人难忘,因为那时的资源比较匮乏,影像资料也不丰富。现在我们每天都能大量接触到这样的图片,图片本身的生命力变得很短暂,即使再好的图片,也会马上被新一批图片取代。这已是当今影像艺术被快速消费的一个特点。

这批图片和获得美国普利策摄影新闻奖的图片也不一样。普利策奖是秉承了新闻专业主义精神来做的,共设突发新闻摄影和特写新闻摄影两个奖项,注重图片与文字新闻的结合。摄影是记者使用的工具和方式,终极目标是把具体的新闻事件说出来。《时代》周刊更多的还是从影像欣赏角度而不是从新闻角度来评选。

 

新闻图片是视觉性作品,和讲究深度的文字新闻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很快速地唤起读者的情感。它能让人迅速投入,但也很容易让人只停留于表面的感慨,而没有理性上的思考,需要文字来做辅助。好的新闻图片不能只是简单地愉悦人的眼球,还要引发思考。

从视觉认知上看,读者会比较愿意看有人在图片中出现的场景。最难拍的是人的真实情感和情绪。人不难拍,但很多图片中的人不是“人”,而是被面孔化和符号化,被当成画面装饰性元素出现的,那不叫有人存在。观者能从图片中看到被摄者的个性以及他当时的情绪,这是新闻摄影的魅力。新闻摄影很多的表现方法是“抓拍”,抓拍的瞬间往往更坦率、更真诚,更能引起人的共鸣,因为这时被摄对象没有表演性因素,只是呈现了生活本真。不过现在的新闻摄影也存在摆拍或介入感较强的拍摄现象,因为抓拍很难,有时被摄对象会意识到相机的存在,所以摄影师如何和被摄对象相处,让他接受甚至忽视摄影师的存在,很考验摄影记者的采访能力。

比如奥巴马微笑这一张,摄影师就想表现美国总统作为非表演性政客的微妙瞬间。有关奥巴马的好图片每年都很多,《时代》反其道而行之,选了一张看似“随意”的图片,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领导人的个性,这也显现出他们的一种宣传策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主教新闻摄影和视觉传播。早报记者廖阳采访整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