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学术 > 中心与周边——谭平艺术的哲学解读(图)

中心与周边——谭平艺术的哲学解读(图)

2013-01-05 09:56 文章来源:美术文献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谭平《+40m》展览现场

2012年创作的“+40m”和“-40m”版画装置,让谭平彻底进入了观念艺术领域。“+40m”是谭平专门为中国美术馆圆厅创作的作品,由一根线构成。这根40米的长线,据说是谭平在木板上一刀刻成的。这里的一刀类似于石涛所说的一画。它并不是指物理上的一刀,而是指气息贯通的一刀。在被视为艺术殿堂的中国美术馆圆厅里只展一根线,这是一个多么有勇气的决定。也许我们可以将它视为对石涛一画理论的最好诠释,而全部中国画都可以说是一画理论的注脚,因此这一根线完全配得上在圆厅展出。但是,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件当代观念艺术作品,而不是中国传统艺术理论的注解,尤其是当我们将“+40m”与“-40m”联系起来解读的时候,就更是这样了。

 

“-40m”是印制“+40m”时留下的废弃物,因此是一件现成艺术作品。在最初的设计中,根本就没有作为作品的“-40m”的位置。“-40m”是谭平在完成“+40m”时偶然发现的。当谭平将“-40m”点化为艺术作品时,我们的思维空间就从艺术扩展到更广大的社会和更深刻的哲学领域。在我们观看“+40m”时,白色的线条构成作品的中心和在场,黑色的背景被理解为作品的周边和缺席。由于有了黑色的周边和缺席,白色的线条才得以作为中心和在场而显现为作品。如果这样来理解中心与周边、在场与缺席,它们就仍然是一种美学关系,或者形式关系,就仍然停留在艺术的范围之类。谭平以往的作品,多数是在这种意义上来处理这种关系或者张力的。“+40m”和“-40m”组合起来,则完全超出了艺术领域。当我们将目光转向“-40m”时,我们就由作为艺术作品的“+40m”延伸到了非艺术的社会和哲学之中。在这里,构成周边和缺席的不再是艺术,而是社会和哲学。谭平希望借此告诉人们,让艺术成为艺术的,并不是艺术之内的形式规律,而是艺术之外的社会背景和哲学解释,它们作为沉默的大地支撑着艺术的世界。由此,当我们观看“-40m”时,目的并不是真的要将它从周边转变为中心,从缺席转变为在场,从美学上将它作为一件艺术作品来欣赏,而是要将它视为缺席和周边,要抵制我们将它视为一件艺术作品来欣赏的美学冲动。任何一个观众在观看“-40m”时,都会经受视觉与思想相持不下的折磨,因为就像作品的标题所显示的那样:你所看到的刚好是你要抛弃的,你真正要看到的总是处于未见之中。

谭平用“+40m”和“-40m”,不仅说明了一个有关艺术的道理,这个道理也适应于人生,适应于我们对宇宙万物的理解。20世纪的哲学对逻各斯中心的解构,使得周边成了关注的中心。当我们将周边变成关注的中心的时候,是否又制造了无数新的中心呢?答案无疑是肯定的。实际上,对周边的强调,并没有摆脱寻找中心的习惯,只不过将原本不是中心的周边当作了中心而已。如何才能摆脱寻找中心的习惯?如何才能将周边作为周边而不是作为中心来关注?对于这些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已经有了非常深入的思考。中心与周边是两相对待的概念,对任何一方的强调,都建立在假定另一方的存在的基础上。真正摆脱寻找中心的思维习惯的,不是突出周边,而是无待的逍遥,是在根本上取消二元对立思维。二元对立思维不是突出中心,就是突出周边。当谭平将作为中心的“+40m”和作为周边的“-40m”一起展示的时候,就破除了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进入了亦此亦彼或者非此非彼的思维方式。前者是有待,后者是无待。在彼此自由切换的无待思维中,由彼此对立进入彼此两忘。也许这就是谭平这些版画装置在制造视觉景观之外,给人的哲学启示。(节选)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