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孙立新:靠写生积累画《广场欢歌》(图)

孙立新:靠写生积累画《广场欢歌》(图)

2013-01-05 10:03 文章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孙立新正在创作《广场欢歌》。孙立新正在创作《广场欢歌》。

本报记者李洋

直达天花板的大铁架子上,整整齐齐排着许多40厘米×60厘米的油画写生作品,孙立新有些不好意思地把布帘子拉上说,这只是很少一部分——他原来的一间办公室已经被这些写生作品堆满了。

 

孙立新是著名油画家、中国军事博物馆[微博]美术创作室主任。写生,是他自打学习绘画就养成的习惯。一开始,他并没觉得这有什么特别。从21岁由部队转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开始,他就常年跟着剧组走天下,见到什么画什么,走到哪里画到哪里。年轻时工资不多,没钱买油画纸的时候,他就拿牛皮纸或者干脆用普通纸,刷上乳胶、松节油、汽油,自制油画纸。每次回到北京,画完的画作就被堆在床底下,越堆越多。

1996年,孙立新的朋友在中央美院举办画展,邀请他一同展出作品。孙立新就带了些写生作品过去,没想到,引起了我国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苏高礼的注意。“如果没有相当的量,达不到这种追求,你一共画了多少写生?”孙立新回家一查,发现已经画了一千多张。

苏高礼、靳之林、靳尚谊等很多中央美院油画大师告诉孙立新,中央美院的学生,已经出现了这样的倾向:不愿走出去,即便去了,也是匆匆举起相机拍些照片资料,回来再对着照片画画。而孙立新和他的写生作品,真是绝好的教材,是个宝。

很快,中央美院主办了《孙立新油画写生展》。来参观的学生问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从哪儿找到这个人的?”似乎,在大家的心里,能坚持这样做的人已经是“珍稀动物”了。虽然,一场展览无法改变画坛疏于写生的大潮,但孙立新却自此更加坚定。2002年,当已经颇有名气的他报考中央美院博士生课程班时,朱乃正等大师们问他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现在还坚持写生吗?”自然,得到的是肯定的答复。直到现在,孙立新也总是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去全国各地写生。目前,他的写生作品已有数千幅。

 

今年秋天,孙立新回丹东老家,顺便画了不少写生。其中两幅画的同是村口的小路和树林,一张用大笔触“匆忙”点就,蓝天下,黄叶飞舞,红叶婆娑,带着疾风劲草的野味儿;另一张则安静细腻,无论色彩还是笔触都显得更柔软。

“用镜头和用眼睛观察世界是不一样的。因为面对自然时你能获得发自内心最真切的感受。当场作画时,感情、造型等很多因素都可以直接从现场获得启发。”孙立新说,用笔也是如此,如果不在当时,不在这个地方,可能就发现不了这种用法。如果用相机拍下来,回去对着照片再画,那种瞬时感觉会淡化很多。而这样取法于自然的创作,才能让艺术永远保持青春,保持创造力。“永远带着发现的眼光,才能不落入程式化,不自己重复自己。功夫到了,艺术高度水到渠成。求速是不行的。”孙立新说。

眼下,孙立新正应邀参加北京文联“中国名家画北京”活动,创作《广场欢歌》。相比周令钊的《五四运动》、董希文的《开国大典》,孙立新所处的时代呈现出盛世景象,中国也更加强大。在作品的初稿上能看出,风和日丽的天安门广场沉浸在国庆庆典的欢乐中,龙狮共舞,彩旗招展,欢乐的人们唱起来跳起来,画面也成了色彩的海洋。孙立新说,这幅创作虽然没有条件全部靠写生积累第一手素材,但天安门广场以及欢乐的人群,却是他在多年写生中,常常触碰的题材。

经过30多年的积累,孙立新感到,对画面的理解不再是技术层面的,而是关乎全面修养。这些感受都融入到他的众多重大题材创作中。而孙立新的导师,以写生著称的油画大师朱乃正年逾八旬,直到现在也常常写生,并告诫孙立新:好的画面要简练、概括,不必炫技。

本报记者李洋摄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