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要闻 > 行行有门槛 艺术策展人不是谁都能胜任(组图)

行行有门槛 艺术策展人不是谁都能胜任(组图)

2013-01-11 08:26 文章来源:爱丽收藏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艺术展览人

艺术市场的兴起,令策展人得到空前的认可,不少画廊老板、评论家、艺术品经纪人也摇身一变成为独立策展人。作为艺术品审美和收藏的“引路人”,策展人往往被视为艺术品经纪、中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艺术品价格的制定者。不过,近日网络上却掀起了针对策展人的讨论。

策展人”一词源于英文“curator”,全称“展览策划人”,是指在艺术展览活动中担任构思、组织、管理的专业人员。在西方语境中,“curator”通常指在博物馆、美术馆等非营利性艺术机构专职负责藏品研究、保管和陈列,或策划组织艺术展览的专业人员,也就是常设策展人。国际著名策展人侯瀚如曾说:“策展人是有门槛的,策展人也将是艺术最后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绝非谁都可以成为策展人,他们必须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

有时策展人和艺术家面临同样的困境,也会以自我为中心,希望得到承认,得到名誉,但这是少数策展人面对的问题。策展人和艺术家一样,都在思考如何把一个很抽象的观念呈现到一个很具体的作品中,“策展人、艺术家和作品应该完美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才会呈现出动人的艺术品。与此同时,策展人和艺术家还要有批判性的眼光,最好能够相互提出质疑。

 

艺术策展人

中央美院有一个展览策划专业,我们当然需要他们具备最基本的去美术馆工作的能力,然后一步步从助理策划人变成策划人、再变成主策划人,这是一种思路。另一种就是毕业了就要去工作,这需要有批判性的眼光,这种人也是我们要培养的。至于是否有相关的职业资格考评,其实不光是国内,国外也没有专门的资格证书,社会的评价是最自然的考核标准,当你把许多错误的评价传递给观众,你自然就会下岗,当然,这种考核需要一段时间以后才能显现。

不乏从艺术家转变成策展人的情况,绝大多数策展人都是学习艺术史的,他们学过哲学、文学,有着完整的知识体系,经过学院化训练,然后从美术馆的小助理做起,慢慢升到策展人这个位置。策展人其实是博物馆里的一个职称,他们多半是研究人员,这需要很多年的累积,等到资历够了才能开始做策展人。在国外没人会告诉大家自己是策展人,他只说自己组织了这个展览。因为在国外,策展人是一个被嘲笑、被批评的对象,批评家会说‘你策划得太烂了。

尤其是把持大批艺术品的人,通过展览推出,带来的市场增值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策展人最容易成为投机分子圈钱圈地运动的遮羞布。所以,就算策展人可以是艺术家,也绝对不能是画商或收藏家。真正的策展人不倒买倒卖艺术品,他们通过展览推出艺术家,即使作品卖出天价,却没自己一点关系。总之,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艺术策展人

在中国,策展人一般都具有多重身份。策展人这个词传入中国内地是在1990年代。策展人的工作在2005年以前是非常清楚的,他的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展出提供最优秀的条件。2005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这场商业化运动,使得艺术家和策展人都面对着怎么在这个市场中活下去的问题,或者打开局面这样的现实问题。有些策展人就选择了与商业不断合作又不断对抗的关系,以获得在社会中生存的可能性,让其工作能够持续下去。

在国外,策展人通常都是独立的自然人,即‘独立策展人’。他们按照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其策展身份是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或组织的。而在中国,则不是‘自然’的,是存在法人关系的,比如由机关、博物馆、学校等担当此工作。也就是说,个人必须寻找挂名单位或策展的背景支持,这样就造成了对策展人身份的一种消解。”

 

艺术策展人

2005年以后,很多策展人形成了“复合身份”,或者干脆转型成为画廊家,也有的最终又由画廊家回复为策展人,“像我就自认为自己是独立策展人。我不参加艺术博览会,基本也不代理艺术家,按照策展人而不是画廊去运作。策展人应该有自己的策展事务所,现在我的事务所正在办理中。”在国内独立策展人顾振清看来,策展人有三种,一种是有“公粮”的策展人,存在于体制内的机构或商业机构的,有经济来源;第二种另有职业,属于“半独立策展人”;第三种是独立策展人,不担任任何公职,是“艺术个体户”:“他们自己找饭吃,很难存活,必须找到经济来源。而只要寻找经济来源,就必定会跟商业机构合作或建立商业机构。没有纯粹的独立策展人和非盈利单位。”

在国外,策展人通常都是独立的自然人,即‘独立策展人’。他们按照自己独特的学术理念来策划组织艺术展览,其策展身份是不隶属于任何展览场馆或组织的。而在中国,则不是‘自然’的,是存在法人关系的,比如由机关、博物馆、学校等担当此工作。也就是说,个人必须寻找挂名单位或策展的背景支持,这样就造成了对策展人身份的一种消解。”

艺术市场的兴起,令策展人得到空前的认可,不少画廊老板、评论家、艺术品经纪人也摇身一变成为独立策展人。作为艺术品审美和收藏的“引路人”,策展人往往被视为艺术品经纪、中介,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艺术品价格的制定者。不过,近日网络上却掀起了针对策展人的讨论。

 

多如牛毛的泡沫展览

2005年以后,无论是画廊老板、批评家、经纪人,也纷纷标榜自己为“策展人”了,这一现象被顾振清评论为:“1998年至2005年,策展人创造的学术美誉度令他们更注重包装自己,也更容易产生泡沫,导致策展人的市场美誉度贬值。尤其是这些年策展人不停地策划展览,艺术家不停地参加展览,但没有一个留给别人有深刻印象的,一般三天后就没有人再谈了。展览过于频繁,形同展销会,结果是:不但大家都出不了名,影响彼此抵消,而且过度重复出场降低了自己的形象分。

策展人很难独立行动

“可以说在1989年至2005年之间,大多数策展人并没有为自己牟利,艺术家为了展览的机会有奉献的精神。而在2005年,由于市场由资本说话了,大家也有所改变,也想要分一杯羹。”顾振清对这个圈子看得很清楚,“但是市场的话语权还是需要自己建构,有的年轻人确实影响不了市场资金,这个可能因为他没有号召力。所以市场不要拿‘菜鸟’说事。而策展人要形成自己的影响力,就要看个人调动社会资源的能力,是否可形成文化的品格,对自己的工作有所规范和建设,并遵循社会的契约精神。”他认为,市场对策展人还不够了解,策展人创新的精神能生产更大的格局,其魅力在于怎么影响资本家来对非盈利文化项目的支持,并建立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标杆:“弱的策展人,跟着资本走。而强的策展人,资本跟着走。”

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没有基本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准则的人,不能坚守艺术底线,是绝对做不成艺术策展人的,充其量只能叫做投机商人罢了。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