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趣闻 > 幼儿园时代学画画(图)

幼儿园时代学画画(图)

2013-01-30 07:44 文章来源:东方早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女儿画画,有时认真,有时胡乱涂抹,很多产。我挑选了一些有趣的小画,糊在硬板纸上,贴于白墙,越来越多。我想,我一定会越来越不舍得离开这屋子另择新居,因为这里装着满满的成长记忆。

女儿进入幼儿园后,老师教她画线描画,画小猫、画小花、画房子等,固定的模式,机械的步骤,有时还会手把手地教她。这与我和先生所保持的并尽力影响女儿的理念——她应该自己观察,画下自己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世界——完全不同。起初我对此有些焦虑,想象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差异产生的张力,是否会令女儿无所适从?或者女儿会完全倒向学校教育而令我们此前的苦心白费?又或者,女儿因坚持我们传输的理念而面对巨大的压力?

 

当我看到老师在论坛上贴出小朋友的小作品后,我知道我夸大了自己的想象。即使遵照着老师的示范,孩子们也还是画出了不一样的小猫、小花、房子,因为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即使老师给出固定模式、机械步骤,小朋友只要拿上蜡笔,笔触与色彩的运用就是出于他们自己。

从幼儿园到初中,受限于现实条件和传统教育理念,学校教育偏向模式化,往往无暇顾及想像力和独立性的培育,甚而为了前者而有意无意压制后者。但同时,模式化教育能令孩子迅速掌握某类基础性的知识技巧,也并非洪水猛兽。而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想像力和独立性的重要,但遗憾的是,父母们的意识远远超前于行动,只是单向地寄托于学校的改变。如何令孩子在放飞想像力、培养独立思考观察,与学校模式化教育之间的张力下成长?我想,现下更重要的不是单纯期望大环境的改变,而是父母拿出更多的时间陪伴指导,在陪伴中适当地发挥影响。

前些日子,女儿在幼儿园学习了线描画(波纹线、格子、圆点组成的图案),那天,她在画妈妈,另一张纸上是已经画好的线描画。我说,你可以试试看把老师教你的线描画作为妈妈裙子的图案。这个提议让麦兜很有兴趣,她在裙子上画上线条,形成格子图案。我说,你还可以试试看涂上不一样的颜色。就这样,麦兜画笔下的我,穿上了彩色格子的裙子,很美。

我对麦兜说,老师教你的画画技巧,要变成你自己的,成为你完成自己小画的工具。我不知道麦兜是否懂得我所说的。但我知道,我和先生所要做的是,麦兜画画时,陪在她的身边,适当的时候,做一些引导与评论。

有一天,麦兜胡乱地画了一幅小画,给我看,是一些杂乱的线条。当时,我在做其他的事情,只是本能地、惯性地称赞,但是当我看到麦兜得到称赞后意外与迷惑的表情之后,我非常非常后悔。

麦兜问我:“这样也好吗?”

我想女儿长大了,不再需要事事给予赞扬鼓励,对于很多事情,麦兜所需要的是更加就事论事、更加诚恳的评价。她需要一些小挫折,那样她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自己。于是,我拿起那张小乱画,认真地看着,我说:“我觉得你画的时候,不够认真。”显然,麦兜非常乐于接受这个评价。

 

先生常常和麦兜玩一个非常有趣的画画游戏。他为麦兜描摹一个场景,然后让她画下来。比如,他会打电话跟麦兜说:“我现在正赶去火车站,很着急,周围都是车,我背着包,麦兜,你画一个爸爸赶路去火车站的画吧,等我从北京回来,给我看。”麦兜挂掉电话,就开始画,画出的爸爸还真有些快步赶路的样子,她要画车的时候,她表示不会画,我拿了小车模型放到她面前,她自己观察着,画出自己的小车。

我拿出从前自己画画的水彩颜料、丙烯颜料让麦兜玩,麦兜玩得满身色彩,也就懂得了要用水化开水彩颜料,用油化开丙烯颜料,懂得两种颜料的轻柔与厚重的质地,懂得两种不同颜色相加会成为另一种颜色。

朋友送给麦兜彩色铅笔,麦兜迫不及待地使用。先生建议麦兜可以试试在同一张纸上分别使用水彩笔和彩色铅笔,看看它们的笔触有何不同;还可以试试先用水彩笔再用彩色铅笔叠加,看看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我们喜欢为女儿铺展多种可能。麦兜呢,也是不吝尝试,时常发现新奇,她不断重复,然后那新奇就成为她的一部分。

最近,我和先生正在准备资料,想在下学期为麦兜班上的小朋友每月上一次小小的图画课:我们将与老师讨论,用小朋友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述“我们为什么喜欢画画”、“我们可以画什么”、“我们可以怎么画”;我们将会展示迥然不同的画家和画作;我们会准备好各种好玩的材料,从油画布、油画棒,到宣纸、墨笔,再到沙子、石笔和平板电脑,让小朋友们了解用任何材料都可以画出心中的世界。就像我们为麦兜所做的一样,我们不讲求孩子能够画出什么、画得像不像,只为他们感受与体验不一样的事物,与此同时,我们希望在他们小小的心里种上梦想的种子,不是为了成为画家,而是要做一个喜欢观察生活、有梦想的人。

如此种种,我和先生不再视传统教育如洪水猛兽,我们不再抱怨,不再焦虑,而是寻找可行的方法积极面对。我想,最重要的是,身为父母的我们如何做。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平面设计师)

 

链接:

“无所作为”,守护童心

最近,微博上流传着这么一个帖子,题为《孩子:脚步向前,无论多慢,我都会陪着你一起成长》。这是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家长的心声,或者说是她的由衷心愿。这位妈妈讲述了自己陪孩子做功课的整个过程:孩子刚入学,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妈妈起初耐心指导,而随着夜色渐深,她变得茫然无措,尔后情绪失控、怒斥孩子;孩子睡下后,妈妈却彻夜失眠,悔恨与无助袭上心头……

这个帖子让我想到许多同事的忧虑。我们都在高校工作,自认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一定的心得和把握。但是,我们都明显感到自己在努力抵御一股很强的压力,这种压力来自生活的点点滴滴,似乎是不经意的,却无孔不入,它像一个漩涡,你一不小心就会被卷入。比如,小米1岁以后,我和先生就开始不断地接到早教机构的电话,有些早教机构会锲而不舍地打来。同事的儿子5岁,没有参加过任何早教班,同事每天下班后陪儿子在楼下小公园玩,看到来来去去许多家长孩子行色匆匆,不是在去早教班的路上,就是刚从早教班回来。小区网络论坛上常常会有所谓的“炫耀帖”,夸赞自己孩子2岁就会背诗,3岁能进行流利的英语会话,4岁已认识1000多个汉字,等等。在这样无所不在的竞争语境中,内心要有多么强大,才能相信自己对孩子“无所作为”的教育方式是对的。

小米过完年就2岁了,我们坚持“无所作为”,顺其自然,敞开怀抱迎接他自然成长时带来的惊喜。最近小米带给我们的惊喜就有两个。一个惊喜与他的好伙伴“小布叮”有关。小布叮是一个小孩模样的mp3播放器,从小米出生至今一直是他爱不释手的玩具。我在小布叮里设了5个文件夹(代表不同音乐种类),每个文件夹里都存有二三十首音乐。小布叮身上有许多按钮,分别控制文件夹之间、文件之间和音量大小的切换。小米一直很喜欢在小布叮身上按来按去,就像他对所有遥控器一样。起初,他总是一通乱按,没有一首歌能播放完整,常会导致死机。我把键盘锁掉,几次以后就骗不了他,每当发现那个键盘锁定的指示灯亮起,他就会把小布叮递还给我,嘴里嚷着“不要”。没办法,只能任由他按。然而,渐渐地,死机情况变少了,可以听到几首完整的歌曲,当然仅限于他最近喜欢的歌曲,他会停下手指。后来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们可以点播他喜欢的歌曲。小米已经悄悄地掌握了整个键盘的操作。在无数次试错当中,他自己发现了按钮之间的逻辑,其中的因果关系。当我们点播的歌曲前奏响起,仅仅几个音符而已(我们甚至还来不及听出他调对了),他就会冲我们一笑,得意洋洋的样子。

 

还有一个惊喜更加匪夷所思。有一天爸爸下班回家,包还没放下,小米就把他拉到书架前,指着一本书说“yu~yu~”。爸爸一看,呆了,小米指的分明是但丁的《神曲》——1982年版,定价1.6元,书皮已破旧发黄。再问小米“你确定在指《神曲》这本书吗”,他很认真地再次用小手指戳了戳书脊,嘴里嘟囔“yu~yu~”(他其实是想说“qu”吗)。我们把《神曲》换了位置,隔几天再问他,他仍能把它一眼挑出来。怎么回事?没人教过他,顶天立地一书架的书连我都不知《神曲》在此。爸爸说,小米不知何故挑中的,偏偏是满书架最其貌不扬却最最伟大的作品。这部巨著流传了那句耳熟能详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

我不知道这两件事情有什么意义或价值,在始于早教的一种“钟表式”精密的人生规划中我找不到这类惊喜的位置。但是它是自发的、童真的、有点神奇的。孩子在玩耍中自我发现,他很快乐,也让我们感同身受。对于这样奇妙的瞬间,难道我们还需要去附加或挖掘什么“有用的”意义吗?如果非要说的话,那它本身就是意义。如果非要对孩子“有所作为”的话,我们选择为他鼓掌,鼓励他走自己的路。

常听人说,自己的孩子不如小时候可爱了,不如小时候这个那个了。或许归结起来,就是不如小时候不可思议,不如小时候能够做出超乎大人想象的事情了。我们总能牢牢记住自己孩子小时候自然流露出的那份灵性和美好,却常常忘了珍惜它,在外界压力之下忘了作为父母,要好好守护这一颗童心。(东方早报:殷莹)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外事秘书)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