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标准化艺术教育是培养不出艺术人才的根源

标准化艺术教育是培养不出艺术人才的根源

2013-01-31 12:13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吴冠中曾讲过一个故事:蒋南翔任教育部长时,在人民大会堂对高校教师作过一个报告,其间谈到:“给我足够的条件,我敢于承诺培养出50个杰出的科学家,但我不敢保证培养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可见,一个艺术家产生的艰难,同时也告知了艺术家的培养不在于技能的灌输和堆积,也不在于靠系统的教育工程。

回顾近60年来的美术教育,我们会发现,在前30年,院校的油画教育自从引进了前苏联的现实主义美术教学体系,绘画在外在形式真实再现方面的造型技术得到了大幅提高,通过几十年的努力,形成了标准化的模式。然而,美术教学和创作的目的是强调为政治服务,它成为了思想宣传的工具,并把掌握这种技能等同于掌握了“斗争的武器”,使得人们在若干年后审视那个时期的作品感觉是千人一面,内容形式大同小异,缺少视觉美感和艺术的个性表现。同时代的中国画教育也引进了这样的写实理论和技术。如画人物画,那个时代学生的绘画训练,天南地北都是一种腔调。现在翻阅他们那个时代的创作,如果遮住签名,就无法分辨谁是谁画的。

当世界美术已进入了丰富多元的现代视觉美学实践的时代,我们的美术教学还停留在人家数百年前的美学价值和思维逻辑中。所以,中国的美术教育培养的是美术工作者,而不是艺术家,虽然其中后来有点建树者也是凤毛麟角。

标准化的美术技术教学和工具化的价值观认识,也影响了后30年的美术教育,所不同的是后30年来的外部政治环境越来开放,从思想到行为越来越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与世界的交流几乎也没有了障碍。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的学会了反向思考,但是已经模式化的技术也已难以更改,他们和前辈接受的美术教育是一致的,而美术功能却由原来的“宣传歌颂的工具”变成了“批判调侃的工具”。如描写国人“傻、大、呆”的所谓“当代”作品应运而生,追求作品的主题意义、社会意义或政治意义等落后的美术认识观念没有根本改变,形成了另一种概念化、观念化的政治面具。

 

可能是受这些年来艺术品市场的影响,某些美术作品在市场上高价成交,使得很多学生蜂拥报考美术院校,一些重点美术院校每年遭遇报考人数达数万人,生源长期爆满。问题是这些学生,往往在高中时期的文化成绩,估计考入综合性大学无望,而临时拿起画笔参加美术培训,去报考文化成绩相对要求低的美术院校。在短期内的培训就是针对考试项目——石膏素描写生和色彩写生等科目。如培训老师教学生画一个苹果,可能就会告诉他们亮部是什么颜色,暗部是什么颜色,中间调子是什么颜色,这样每个学生就跟机器一样,不用看也能画出标准的苹果,但并不懂为何要这样画。于是,院校收进了这些“伪兴趣”、“伪水平”的艺考生。

现在院校毕业出来的学生模仿能力很强,但独立思维很差。看到市场上“大头”作品好卖,学生们也画“大头”,别人画的人物是“傻、大、呆”,那我就画“丑、恶、怪”,而不懂得从艺术表现和语言本体上去创新、去突破;看到一些工笔彩墨画在市场上卖出高价,学生们也学着创作那些笔墨呆板而毫无艺术生气和情感渗入的伪艺术作品,匠气十足而了无新意和艺术情趣。

不是经常有人感叹美术学院培养不出艺术家吗?我认为,专业院校的标准化艺术教育是培养不出真正艺术人才的根源。毕业的学生只能够满足一些社会美术功能方面的基本需要。要培养真正的艺术家,并不是灌输一门或多门专业技能,关键是培养学生艺术的“慧眼”和对事物的分析思维能力,也是对人格和思维方式的培育,其它更多的还要靠学生自身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修炼。

很多院校强调对学生的技术训练,在思想感情表现的引导却差得很远。艺术是门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相结合的个性化人文学科,艺术更是天才的事业。天才也不是仅仅靠专业院校能培养出来的,现实的艺术教育还往往会扼杀天才,而美术院校培养学生也不能保证个个学生一定会是艺术家。艺术贵在创造,艺术教育重在启发,艺术院校的教育功能就是为学生埋下日后成为艺术家的种子。

吴冠中先生曾说“培养慧眼”远远比“训练巧手”更重要。所以,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对生活、对自然、对社会的不同感悟,多一点个性化的因才施教和创新精神的探索,学生毕业后成为艺术家的可能也就会多一点。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