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

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

2013-02-06 11:28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李燕先生在中国国家画院演讲录

画是视觉艺术,只要是视觉艺术就与光有关。中国文字里带“彡”的都与光有关,例如“形”、彩“彤”、“彰”、“影”、“彪”。“形”的双音词是“形象”,象,本是动物大象,衍义代表一切形象。眼睛看到的一切,照相机照出来的,叫“表象”,这个概念不能含糊,认识论里叫“具象”,即具体形象,看得见、摸得着,有质和量。一切视觉形象都是具象。一瓶墨泼出来,几瓶颜色洒出来,不论泼洒成什么形象,或什么形象都不是,还是“具象”,因为看得见。具象实体只能在我们生活中具体操作运用,“具象”这个概念只能认知具象的存在和指示对其采取具体的行动,但是,如果要深入的认识它,或者借它而更深更广地提高认识,它就有局限性了。

只有把具象上升到广义的认识。上升到哲学,就突破了局限。这时“具象”逐渐被“抽象化”。例如:茶杯(具象)——水杯(具象)——杯(具象)——容器(具象)——“器”(抽象)。抽象了以后可以进行高等思维,突破局限,就具有了广泛意义,可以纳入认识论,探讨真理。恩格斯说过,越是科学的抽象越接近真理。老子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概念逐渐被抽象化,达到极端抽象化,就可以纳入高级思维、哲理思维,可以进行广阔而深入的认识。如“器”,孔子说:“君子不器”。老子认为,我们不用“器”的“有”,而用它的“无”,这都是把“器”作为一个抽象概念在阐述思想——道理。

现在说“抽象派”绘画,是谬种流传,“抽象”是绝对看不见的。看不见怎么画?“抽象派”是从日本引入的,一开始的翻译错误造成以讹传讹,没有搞清重音。“抽象”在英文里是abstract,重音在前是“抽象”,重音在后是“抽取”,不能译成“抽象派”。概念是组成理论的细胞、基因,它歪了,因错就错,就到处讲“抽象”。抽象是看不见的,你非说“看见了”不可,那不成了安徒生童话“皇帝的新衣”了?只能用之欺世。

依照俄国巴甫洛夫学说来探讨,实物与写实的画可引起“第一信号系统”反应,语言是人的“第二信号系统”,由此,我们可以借助语言、声音、文字、绘画、具象,想方设法引起人们广泛的“条件反射”,由此诱发出你的生活体验。绘画要创造,创造什么形象?按照自己的意思抽取表象元素之后再重新组合形象。这种按照自己的意思增删、取舍的抽取组合形象,我们祖先把这种形象叫做“意象”。从《易经》到明代项墨林的书跋,都有此义。

 

距现在1150年左右,发表了一篇论文,那就是大唐张彦远所写的《历代名画记》。他一开头就是讲作画可以“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也就是说,绘画应起到社会智育、德育、美育的一种辅助的作用,“可与六籍同功”,即和古代圣人要求读的那六部经典具有同样的功效和功劳。他写道:“作画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而外露巧密。所以不患不了而患于了;既知其了亦何必了?此非不了也;若不知其了,是真不了也。”张彦远所忌所患的“了”就是只重复表象的描绘,不重视对表象的艺术取舍。但是如果对客观表象全然不明了——“真不了”,那就别作画了。苦禅老人在讲到八大山人的取物造型时说,“我们大写意既不追求极目所知的表象,也不盲从非目所知的‘抽象’,而是要创造以意为之的‘意象’”。这是他对白石大师、宾虹大师所说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最明确解释和发扬。至于唐代司空图在《诗品》中所说的“超乎象外”也不是“超象”,而是他在此文中所说的“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概念是不可生造的,鲁迅先生早就批评过“生造谁也不懂的”词汇。

绘出意象的画便是这样,符合自己的意思的留下来,不符合自己意思的、大家反感的,要大胆舍去。齐白石的”虾”,世界上没有这样的虾,是他自己创造的虾的典型意象。最早他画的河虾,有两个虾枪。透明、动态、质感、空间感都非常好。写意画,它是一半留给观众联想,所有观众都不是傻子,都能理解画虾留白,是水,不是白醋。白石老先生非常虚心,他一生谦逊好学,画了画挂在墙上,谁来了让谁提意见,态度谦逊,所以谁都敢提,如果不是这样,一付傲慢架式,就不会有人提了。某日我父亲去他画室,还没说话,白石老人先说:“苦禅,看我的虾,怎么样啊?”李苦禅说:“好则好矣,小也。像蝼蛄。”“你讲得对,别人也说我的虾小。”“想大还不容易,上外边买对虾去,大对虾冰冻着,买回来,可以观察”。在众友人鼓励下白石大师终于创造出了他独有的大虾意象——把河虾和大对虾“杂交”成的“虾”!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意象立住了,被权威承认了。须知评价艺术的最高权威一是时间,二是受众。一直到今天,白石的“虾”已成为具有“垄断性”的意象,即后来人画得如果不像他的虾,观众就说“画得不好”,画得像他的虾,就说“画得真好,像白石大师的!”这种“垄断性”一不靠官,二不靠“身价”,只靠真正的人品艺品和功力修成的意象。

苦禅先生当年讲课,说:“京剧是写意艺术。不懂京剧就画不好写意画,京剧里综合有写意美学和传统文化”。他在1930年率先响应蔡元培先生的美育号召,第一个把京剧引入美术高校,他自己出钱,让师生员工们自报角色,粉墨登场,他演武生武花脸,互演互看,不对外卖票,只为从中彻悟“写意美”的道理。他在1934年被杭州艺专反动当局排挤回京后,此创举便断档了。他上课不能坐着,文武双修,常常用肢体语言,如武术架式、京戏身段等等,来形象地说明写意美的道理。他上完课回到家,母亲先打盆热水,因为他身上都是汗。他上课常常是早去半小时,和学生聊天,下课很晚才回家,不分上下课,跟学生关系很好。学生经常都到家里来,来者不拒,来了就说话,说着就动笔,不藏不掖。徐悲鸿院长也是这样,对学生从不保守什么,倾囊而授的教书人才叫教授嘛!

 

意象,最重要的一点,是观察生活中的美,把美的元素挑出来。大胆夸张,不中意的,不美的大胆舍去。中国人是这方面的天才,早在3500年前,甲骨文、金文的象形文字里,“见”    ,强调眼睛看,就留一个大“目”,舍去了头。下面是个侧面的“人”,凡能这样站立的都是人,站有站相,男子双手放在前(女子双手放在一侧),礼仪之邦嘛!“大”是肢体示意放射于四面八方的意象。再大也大不过天,头上加一横——大人上面的就是“天”,这都是意象,不胜枚举。补上中国文字学的课就会明白中国文字象形中的意象原理了。遗憾的是,一些中国画家不研究书法,同时也不知道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根底“文字学”,因而缺失了意象理念。

写意画不仅只给人“结果美”,还给人“手段过程美”。苦禅先生说:“西方画是画出来的,我们的画是写出来的,如写兰、写竹。”。西方很晚才懂得“手段过程”本身也是美,从伦勃朗的油画里已经可以看出他的笔触强调手段。还有自觉使用手段过程美的,是在法国曾经被专家否定、落选的“印象派”绘画,画麦田,是炎热季节的麦田,用S型笔触画出,有大地、云和树在燃烧的形式感,感染力比不强调手段要强,据说是受了“东方绘画”的影响。他们站在西方看我们,称我们为“东方”,可是我们自己往往不自觉,也跟着称自己是“东方人”,称中国画是“东方艺术”,怪哉!

毕加索看到齐白石的画,很感慨,五十年代,去法国访问的王雪涛送齐白石的画册给毕加索并邀请他到北京,他说:“不敢,因为有齐白石在北京”。他说的是实话。毕加索说过,没有什么抽象画,只不过是从这里取一点,从那里取一点。显然他在这里说的是”抽取”,而绝非“抽象”。抽象只存在于头脑的意识中,取不出来。不承认艺术科学准则的“自由”只能是“类人行为”的胡来,俄国人做过实验:大象、猫、狗也能涂抹出“抽象派绘画”来的。我们古人早已发现土木上的虫蝕鸟迹也有一定的可欣赏性,但那是动物的行为,只是由我们人类赋予它以观赏价值而已。

我们有创造意象和“写出意象”的最丰富资源,现成的就是书法艺术,我们中国画家得天独厚,可以用书法艺术写梅、兰、竹、菊。赵孟頫以写代画:“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飞白”,这种书法形式表现石头质感很强,有结果美,更有书法如飞如动的过程美。吴昌硕以大篆画梅花,如铁铸成,铁干一般,既有梅花意象美,又有篆书雄拔苍劲的金石美感。笔墨本身就是手段过程,将“八法”(隶书)笔法融于写竹当中。不练书法,不懂书法,当然就不懂笔墨——手段过程美。

 

书画同源,二者中间是融合的。苦禅先生又上了一层,说“书至画为高度,画至书为极则”。在“书画同源”又分流之后,二者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苦禅先生把二者的关系讲明白了”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有这样的评论。确实,书法也是一种独立的特殊绘画,也可以不是为别的什么服务的。一幅苦禅先生的草书,挂在荣宝斋里。一个外国人看,看了三分钟。苦禅先生问:“是否认得中国字?”答:“不认识。只因为从这件书法里感觉到了音乐美”。苦禅先生说:“观音啊!能观出音来不是观音吗?”可惜这位外国人不懂“观音”的双关妙义!

音乐是“时间艺术”,绘画是“空间艺术”。大中华把二者融合在一起,难道不是高的艺术吗?欣赏书法与欣赏画不同,看画是眯眼看,瞪眼察;看书法。是沿着创作过程来看。往往伸出手指来随着笔迹走。所以,书法是不自觉地把观众吸引到“创作手段过程”之中了。这是中国人发明的先进艺术。

学书法的目的不只是为了题字,学书法是为了笔底有笔墨,“笔墨”是至高无上的美学概念,是“手段过程美”。“笔墨”化的兰花、竹子比真的美,因为多了一层“手段过程美”。

遗憾的是我看到的一些山水画基本不如真山水,一是手段过程粗浅,二是山的形势气氛不够美,甚至很丑、很乱、很焦。祖国大好河山多美啊!我乘大船过三峡,在甲板上仰望扑面欲来的山云,两行热泪不觉地流下来了,那气势!我什么话也说不出来了!自从见过真三峡之后,所有人画的三峡我都不看了,气势完全没有画出来,绝不如兰竹的水平高,太缺三个美:一是意象美,二是手段过程美,三是群众心里的审美。

潘天寿先生强调,画山水一定要先学大写意花鸟,气魄才能大。版画家彦涵回忆谈到,当年在杭州艺专当学生那时,上山水画课,潘先生还用苦禅先生留下的写意花鸟画当学生们观摩的教材。他说:“苦禅虽然离开了(即被反动当局排挤走了),但他是个大家啊!”苦禅先生也有许多山水画,感觉不一样,一是重视意象,二是写出来的山水意象。画史上真正写出来的画,很有限,往往是“做”出来的。当然,如果写不出,只把美的形象表现出来也好嘛!只是格调上不去。须知,“写出来的艺术”最能展现灵感。任何艺术创作,需要给灵感的来临创造条件。艺术灵感很高贵啊!但它出现时间很短,苏东坡说它如“石火流光,稍纵即逝”,你稍微一放纵,就没了!人的最高智慧往往是灵感式的表现,而这灵感期间特别短,它超出了你平常的智慧,高的多得多!当灵感来临的时候,你创作出的东西,放在那儿,过一会,过两天,甚至过十年八年你再读再看,你就会暗自高兴:“我曾经这么聪明!”真是这样。可是,反过来说,如果你没有这种感想,那就要警惕了,说明你不善于抓住自己的灵感。那种“做出来的艺术”很缺乏灵性,格调当然上不去了。

 

过去写意画最早叫“禅画”或“禅宗画”,后来知识分子也都喜欢了,就叫“仕人”画,还有大家熟悉的叫“文人画”,没有一定文化修养干不了这个,也欣赏不了这个。到了明清之际,大家才习惯叫它“写意画”。这种“写出来的画”大概有这么个发展过程。所以,真正的写意画家都对禅宗思维很重视,因为他们深知,禅宗思维可以大大提高灵感的几率。三十年前我就讲过,人类的思维形式有三种,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顿悟思维,三者不同程度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人的思维。中国禅宗文明深刻提升了我们的顿悟思维,令中国文人才思敏捷。

我们作写意绘画,按照我父亲李苦禅六十多年从事教学的经验,就是要分三步走。第—步就是要靠写生,最重要的是速写,而不是素描,应以素描为辅,速写为主,有了这个功力才便于往写意画过渡。有了速写的功底之后,可以在瞬间抓住最生动的形象,而且你在瞬间所抓住的形象已经不是表象了,已经是你在一定感受之下的形象了,它往往非常生动而且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意象倾向了。而后你再把速写的这个稿子过渡到我们的宣纸上,用笔墨的工具技巧表现出来,这是第二步,是习作的阶段。由习作逐渐形成了你自己的一种表现风格,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表现状态,即可以驾驭的状态,到这个时候,你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创作阶段。所以,实际上这三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甚至有些好的速写本身都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实践证明,确实如此。如果从来不画速写,绝无这种体会。无速写功底又妄贬速写者,恰如《伊索寓言》中的狐狸,说那高不可攀的“葡萄是酸的,我根本不想吃它”。与其如此“自尊”,倒不如实事求是地去补习速写课,更来得实惠。用之于教学,也不至于误人子弟。

古人强调诗词文章与书画要“缘物寄情”。意象是写出来的,写的过程也寄情,所以笔笔讲究,到了清末民初金石学深入融汇到书画之中,有了“金石味道”,大大丰富了原有书法味道中的碑帖风骨。

总之,意象艺术的美学原则,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心底都能自然而然接受的了。在这中间,“缘物寄情”的意象之“意”很须深入体验,为此,大可借鉴姊妹艺术。中国各种艺术,凡涉及形象,都重视意象美。例如,中国传统戏剧、曲艺都是意象艺术的宝库。(此处李燕先生列举描述了一些京剧的表演意象,又将原为曲艺《八扇屏》中的一段传统经典,以三分多钟的评书语调一气说下来,精彩至极)。

 

“……只皆因长板坡一场鏊战,杀得兄弟失散,那子龙将军怀揣着幼主阿斗,单枪匹马陷入曹操千军万马之中,他是左冲右突,东档西杀,夺旗斩将,好不英勇!那曹操在山冈之上看得分明,但见这员骁将:白盔、血甲、白旗号,胯下一骑白龙战马,手使亮银枪,那着枪者非死即伤,好不英勇!心想,如此良将若能归附与我,何愁来日大事不成也!……说话间,那子龙将军已来至当阳桥畔,早有张飞在此接应,张飞言道‘四弟休要惊慌,快快过桥寻俺大哥便了!此地有俺张某在场,料也无妨!’一旁让过子龙将军。只见那曹兵黑压压,铺天盖地而来,那曹孟德在青罗伞盖之内,只见那当阳桥边只耸立着一员战将,如同黑铁塔一般!曹操问道:‘此系何人?如此大胆!’一旁闪出一员大将夏侯惇言道:‘启禀丞相,此人便是那莽撞人张飞张翼德也!’此言不出还则罢了,此言一出那曹操早已吓得魂飞天外!曹操言道:‘想——当初,那关云长斩彦良,诛文丑,解我白马之危之际,曾对我亲口言道,他有一三弟,姓张名飞字翼德,于万马阵中取上将之首级,如同探囊取物一般。当时我便将此人姓名记于袍角之内,如今亲眼一见,嘿嘿!果真不凡哪!’于是忙命撤下青罗伞盖,略微推马向前,手搭凉棚,仔细观瞅,但见,那翼德将军生得是豹头环眼,面如润铁,黑里透红,红里透亮,颏下扎里扎煞一副钢冉,恰似钢针,又似铁线。头戴镔铁盔,上有二龙戏宝红缨飘洒,上嵌着八宝,名曰:轮、螺、伞、盖、花、罐、鱼、长。腰系丝鸾带,身披锁子大叶联环甲,内衬皂罗袍,足踏虎头战靴。胯下一骑乌黑油亮的战马,名曰‘万里吞云兽’。那翼德将军手持丈八蛇矛,稳坐在马鞍桥上,他是威风凛凛,纹丝儿不动!这曹操正在观瞧之际,只听得晴空霹雳一声炸雷:‘呔!你曹阿瞒既然统领众兵将前来,你是或攻或战,或争或斗、或进或退,而今你却不攻不战,不争不斗,不进不退,真乃胆小如鼠一匹夫也!’此一喊可不要紧,只震得曹操身边一员骁将肝胆俱裂,大叫一声,落马头破身亡。于是乎,曹操军中大乱,人马相踏之间又不知死伤几许也!正在乱中,又听得晴空第二声炸雷……呔!只见那当阳桥下,顺水横流!呔——这第三声喊,只听得,喀嚓嚓!噗嗵嗵!那当阳桥梁俱被震断,落入江中,顺流滾滾而下!后世有诗证曰:‘当阳桥前救赵云,吓退曹操老奷臣,晴空霹雳三声喊,万古流芳莽撞人!’”(听众热烈鼓掌)

这里的人物“开脸”(曲艺专用词)、身形描述、情节演义和气氛的烘托都是意象,而“喷口”(曲艺专用词),语气的抑扬顿挫都是手段过程。曲艺、京剧都有写意的语言艺术,传统大戏的唱念做打都极其讲究手段过程的美,大可借鉴。我活了60多岁,肚子里的“活”不少。曾有《论孙派京韵大鼓艺术》一文,从书画意境的角度谈曲艺艺术,发表在中国曲协刊物《曲艺》上。我常爱“跨门儿”谈艺术、写艺术,儒家文化强调要“通学”嘛!有人说中国毛笔字可以不学照样画好国画,有人“要革宣纸的命”,那是不懂,是“无知者无畏”。甚至有人在报纸上说徐悲鸿的画有“文化贫血症”,我看他才是患了“文化白血症”。另有巨商等捧出的“天价大师”在电视上说“一百个齐白石不如一个鲁迅”他二人有可比性吗?他不懂用“比”的小常识啊!还说美协、画院“养了一些不下蛋的鸡”,他也不懂使用“比喻”的小常识啊!更不尊重他人的基本人格,莫非只有他会下“0”?!

 

“我还听到某是中国第一画家!”“某是世界100名大家之一!”狂妄无知者才会说这类话,群众是不会听信的。古本《易经》里的“谦卦”教导我们:“有一道,大可以安天下,中可以安国家,小可以守其身,此谦之谓也。”“谦受益,满招损”。不管你的画值多少钱,地位多高,名气多大,和什么达官贵人有私交,都要有自知之明,都要知道还有许多未知数,特别要知道我大中华乃藏龙卧虎之地,不显山、不露水、不图名利不走运的能人、慧眼多着呢!群众不傻,“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样心里才能有真,有真才能发现美,创造出美的意象。营造和影响出美的人文环境,潜移默化地对构建和谐社会,抵制“现代”假恶丑,造福祉于社会,这就上升到了善的境界。真美善,是苦禅老人一生的追求。这也正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精神之要旨,是艺术“以正常人为本”的要旨。

孔夫子讲:“道,不远人”。真正的真理,是离我们人不远的,他还说“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你讲真理、讲理论的人,你竟讲得离我们很远很远,那么你这个人就没有讲真理,也没有讲道理的资格。宣讲与创造意象终究是“以人为本”的事情。不尊重观众的审美心理就是忘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有人效仿西方在1917年把瓷小便器硬摆到美展上,却自鸣艺术创新,其实正中了屈原所讥“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这类“现代”“超前”的伪艺术只能规入“类人行为”,而不属于人类行为,孟子早说了“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当今世上,不少人只崇拜“身价”,可就失去了真美善!说到此,意犹未尽,快三个小时了吧?只好暂且告一段落。(下面,李燕先生边画边讲,当场演示了一幅六尺写意作品《八仙之一铁拐李》,上面即兴题一首“平地举步维艰,平步青云不难。虽已修成仙体,不带鸡犬升天。”全场热烈鼓掌。结束了此次授课。)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