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艺术家的母亲胸怀和勇气(图)

艺术家的母亲胸怀和勇气(图)

2013-02-21 10:33 文章来源:艺术国际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图片资料 
图片资料

“我同意我的艺术是有目的的,在一个人们需要帮助的时代,我愿意以艺术有所作为。”德国著名版画家凯妥·珂勒惠支的艺术宣言。何等鲜明。

 

她的一生是德国从封建的旧时代挣扎着要诞生在民主新时代的见证,正是在旧时代彻底结束时,1945年,她去世了,同旧时代一同走进历史,仿佛她将此看成她的使命,一定要将旧世界葬送掉,方可以安心离开这个世界,这个让她愤愤不平、让她激情奔涌的世界,这个让她的众多同胞,兄弟姐妹受苦受难的世界。凯妥·珂勒惠支,德国著名的革命艺术家,像一个母亲,一个具有极强保护本能的母亲,一个捍卫正义本能极强烈的母亲,用她那不仅像投枪、像匕首、更像号角的艺术,用她那表现力极强、视觉力量超震撼的艺术,将反抗的呼喊传播到德国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有压迫,哪里就就有反抗”。这是哪个时代,一切时代的存在原则。

事实上,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工人运动,如果没有珂勒惠支的艺术,很难想象会是怎样另外的一种面貌,一种不那么令人欣慰的面貌。

凯妥的作品中都是人物,都是社会最底层受压迫剥削的人物,他们身体变形,面目表情麻木绝望,眼神空洞,像失去归宿的浪儿,像没了父母的孩子。被剥夺了一切的无产阶级,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的中欧,惨况空前。艺术家敏感地捕捉到了这些历史场面,表现它们,渲染它们,那些被噬魂的脸孔,那些被过度劳作扭曲的身体和手——凯妥表现最多的就是工人们的脸和手。

当手不能再维持存在时,人的表情是可想而知的。

凯妥出生知识分子的劳动者家庭,她的父亲原本是学法律出生,但由于他的进步倾向,遭到普鲁士政府的排斥,无法找到工作,只得做了一名泥水工,替人修房子赚钱养家。但他仍然重视女儿的教育,当凯妥十三岁时说自己想学画,父亲立刻支持,并为她找了一位很好的铜版画老师,还告诉她说,艺术要同现实结合,否则意义不大,第二年,凯妥已经发表了她的第一幅铜版画,这决定了她一生的艺术道路。

十八岁时她去柏林上学,进了柏林女画家协会办了一所女子艺术学校,学了两年便回到国王堡,她的故乡,开始以教学独立生活。或许是受父亲的影响,她的朋友圈子中多是具有进步意识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她在柏林认识了版画家马克斯·克林格,后来又认识了她的丈夫卡尔·珂勒惠支,这些年轻人都是极具进步意识的“新人类”。珂勒惠支同卡尔于1891年在柏林结婚,住在柏林东区,那是柏林的工人区,贫民区。卡尔专门为工人治病,凯妥也因此近距离接触到了德国工人阶级最底层的生活现实。她经常为那些非人道的情形怒不可遏,这大大影响了她的艺术创作。她开始创作有明显政治倾向的版画,为工人们、为女工们、为童工们呐喊、抗议非人道的待遇和压迫。她那时已经生了两个儿子,同时还在柏林女子艺术学校教书,是个全职业妇女。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柏林本身就像一个大革命实验基地,文化艺术和工人运动都非常活跃。1902年,凯妥的版画《织工暴动》在展览上引起轰动,媒体反响强烈,德高望重的老画家阿道夫·门采尔提议给予女艺术家大奖,但被德皇威廉二世否决,这个军国主义的帝王非常反感凯妥的艺术,轻蔑地称其为“下水道艺术”。可想而知,当版画《力普克内希特的葬礼》展出后,普鲁士宫廷就把女画家看成危险人物了。

凯妥·珂勒惠支终生不属于任何党派,但她倾向于社会民主党和德国共产党,这已经足够让政府讨厌她了。1917年,她的小儿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后,凯妥·珂勒惠支成为了一名和平主义战士,她决定,对社会和对人道的关怀将成为她艺术永恒的主题。她表现贫穷、剥削、压榨、女性的悲惨境况、童工的凄凉处境,还有战争中的亡者和伤残、以及无家可归的人……艺术,在西方历史上,从来没有如此强烈的成为人道主义的武器。

纳粹上台后,凯妥·珂勒惠支成了他们的眼中钉。1933年,凯妥被停职,并被开除出普鲁士艺术学院,被取消院士资格,1936年,她被正式禁止参加任何展览。

凯妥·珂勒惠支来过中国,见到过中国当时的革命文学家鲁迅,两人的艺术语言都很锋利,但凯妥的版画,其视觉冲击力更加直截了当,她被称为德国的戈雅,是德国历史变革中的一个强音符,一枚不可多得的强音符。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