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梁江:三秋标异色 天涯仰梅魂(组图)

梁江:三秋标异色 天涯仰梅魂(组图)

2013-03-27 08:28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于希宁铁骨立风雪210×425cm1979年
 

于希宁老人远行了。

那是2007年的岁末,收读到这段让人心痛的短信,恰是隆冬的第一次寒流到达北京。朔风扶裹着漫天尘霾席卷街头,行道树的枝干都在冷风中呜咽和颤抖。在我恍惚的眼中,却成了一派老干清癯、奇柯横出的景致……“千载峥嵘香雪海,梅骨风标耐颂吟”,那是于希宁老人画了几十年的梅花。

 

 

于希宁双题绿梅68×68cm1993年

一个月前,在千佛山医院看望于老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那天我专程从北京赶来济南,是为了看于老在银座美术馆举办的个人画展。于老是山东画坛泰斗,是美研所首任所长黄宾虹先生的弟子,还是先师王朝闻先生的挚友。因此,我向于老的亲属沈光伟教授提了一个不情之请:能看看于老吗?

 

 

于希宁灵石红梅67×68cm1994年
 

近两年来,我每想起王朝闻先生晚年的日子,都一同想起他小客厅悬挂着的一幅丝瓜图。这丝瓜图来历不一般。王朝闻先生撰文提到此事——“传统画论中有画中有诗的说法,画家的丝瓜也是无声的诗。我不习惯于向人要画,但这次却提出给我画幅丝瓜的请求。我每年还在小院里种丝瓜,但看现实的丝瓜也不能代替我对老画家赠送我的这幅丝瓜的观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年版《于希宁画集》序)几年后王朝闻先生写《并非终点》一文,仍说到“还有1989年你赠与我的那幅老年化了的丝瓜的某些猜想,都只能留到将来见面时互相交谈”。

 

 

王朝闻先生不止一次为于老写评论,提到于希宁先生在南京、济南等地所画的丝瓜。从嫩丝瓜、老丝瓜的空间形态,说到生命的灵动活泼和静中见动的审美感受。他甚至对于希宁先生说:“建议你写点自觉有趣的创作经验,不认为别人写的应景文章对你是必要的。不切合读者求知的兴趣,夸夸其谈的包装术,对艺术的发展有什么意义?”(见山东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于希宁画集》)若不经意的随和语调,却是对画坛时风的严厉批评,在王朝闻先生历年撰述中这也是少见的。

这是一个艳阳高秋的下午,山东艺术学院张志民院长、沈光伟教授和我一起来到千佛山医院。95岁的于希宁先生在疗养区一间略显陈旧的病房已待了好一段时间。他的视力听力比以往大为下降,思维也不太清晰,平日只好尽量不让人打扰。而他只要精神略好便想到作画。病房南边阳台加放了一张老式办公台,这便是于老简陋的画桌。头天晚上,我有幸在沈教授家中看到厚厚一大本梅花册页,奇肆老辣,纵横捭阖,运笔用墨出神入化,其艺已臻化境,令人惊叹不已。而这些册页,便是于老在病房所作,也是他晚年身与迹化的巔峰状态之作。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于老这天在躺椅上,精神特好。一件大红夹克上衣,深褐色帽子,面容清癯又不时浮现出孩童式的纯真笑容,让人觉得可敬又可亲。我把王朝闻先生小客厅的丝瓜图说了,又说到刚看完他的画展和册页。于老全听清了,对我们说:“我的作品还不完善,还不满意。艺术没有止境,我还在继续探索!”

这是一个老艺术家数十年追求的自白,也是一个前辈对来者的告诫。这几句话,让我明白了何以王朝闻先生赠于老的书迹会说:“于兄愈老,艺境愈新”。于老的亲属还对我说及,一年前,中国文联的党组书记胡振民和副主席冯远也来千佛山医院探望于老。冯远再次感谢于希宁先生向中国美术馆捐赠达100幅之多的作品,为美术界树立了榜样。于老却对他们说:“那不是捐献,是我向国家交的作业。”虽寥寥数语,足见一个老艺术家的情怀和风范。

 

 

于希宁先生在诗书画印及画学领域均有卓荦造诣,尤以花鸟画为人称道。他以几十年的不懈探索,拓展了花鸟画的精神境界和拓宽了花鸟画的笔墨语言,为20世纪中国花鸟画做出了杰出贡献。而这些,连同他的人格风范,都将被嵌入当代中国画的历史碑石中。“虽然人世流年速,无虑风霜自耐冬。常念寒梅溪岭约,结缘修竹与苍松”,这是于老的诗,也是他一生清操洁行的自况。

斯人已逝,几多伤悲。从济南打来的电话说,我前段时间托人转送于老的一册黄宾虹画集,他一直放在病榻旁。去世前几天,他摸索纸笔写下“宾虹先生画宝”几字,这成了他一生最后的书法作品。

我只是这样匆匆见过于老一面。那是秋光中的铮然一叶,是斜阳下的灿烂笑容,于老永远在一丛鲜花旁边娓娓而谈。泪水已涌上眼眶,我脑海中断断续续浮出《于希宁诗草》的句子:

三秋标异色,天涯仰梅魂。

2008年1月13日于北京

(作者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