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陈丹青自曝当年曾画骨灰盒:差点被发展为业务员(组图)

陈丹青自曝当年曾画骨灰盒:差点被发展为业务员(组图)

2013-04-10 09:21 文章来源:扬子晚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点击进入下一页

讲座现场座无虚席。

追星一般的疯狂场面,也出现在陈丹青与老友南京办展现场。昨日,“四十年的故事——林旭东、陈丹青、韩辛画展”在江苏省美术馆揭幕。开幕式一结束,陈丹青迅速落入人群的包围。他像一个巨大的漩涡,走到哪儿,哪儿就裹挟起拥挤的人流。展览大厅人头攒动,求合影求叙旧的粉丝没个完。这之中,有不少人来自当年他插队的江浦,“在江浦我们一起工作过的,到现在他还记得我,心情激动,我们是他的粉丝啊。”一中年人幸福地说。与故人相逢在画作面前,陈丹青也有些激动,“我想回到那个青春岁月”,他说。扬子晚报记者冯秋红文/摄

 

点击进入下一页

陈丹青与画中模特30多年后重逢。

现场所展画作

陈丹青的大部分画于江浦

展览以三位画家相识四十年来的故事与作品为主线,叙述他们青年时代的理想、油画实践的轨迹,有启始于70年代三个自学少年的自画像,以及欧洲名作的临摹,一直到2011年各自的写生和创作。尽管三人的作品都很“牛”,但最吸引人的,无疑是陈丹青的作品。这不但因为陈丹青的名气使然,更因为现场所展他的画作,大部分是他30多年前在江浦生活期间留下的,这让念旧的南京人倍感亲切。他的三件重要作品《进军西藏》《给毛主席写信》《泪水洒满丰收田》中,有两件早年就被江苏省美术馆收藏。这次重新展出,大家尤其感兴趣。

“有您画作中的人物今天来到现场吗?”记者问他,“有吧,应该有不少”,陈丹青话音刚落,就来了一位当年的模特,两人激动地拥抱在一起。当年的小伙子如今已是沉稳的中年人,陈丹青回忆着“当时是晚上,是在日光灯底下画的,对了,当时是谁把你拉来画的?”又指点着,“是你,看,画上人的这颗痣也在”。身后,正是陈丹青当年为此人所作的素描。两人互道别后变化,现场温情涌动。

在《给毛主席写信》这幅人物众多的大型画作前,陈丹青与老友们辨认着画中的模特,更加兴奋。画面上,有一位是当年把他调入文化馆的画家朋友杨飙。陈丹青指点着画面的右上方,“当年就是他,帮我绷了这画的画布,还帮我把画作运到江苏省美术馆”。而画面上“给毛主席写信”的那双手,正是著名书法家、今天的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孙晓云的手。大家指认着“哪个是孙晓云”,最后还是孙晓云自己指着说,“这是我!”

 

点击进入下一页

《给毛主席写信》上面有不少老朋友。

不敢回江浦

“因为去一次会非常动感情”

随后的讲座,不光过道站满了人,就连主席台前的红地毯上都是席地而坐的青年学生。陈丹青面对满满当当的人群发问:今天江浦来了多少人?台下有人应声:五、六十人。陈丹青显然有些动容,他用江浦话念出自己插队的村庄名字,说自己在江西赣南和南京江浦都插过队,但特别不敢回江浦,“因为去一次会非常动感情”。

他也回忆起与19岁的“老知青”孙晓云在江浦相识的过程,两人为了画宣传画聚到一起,晓云那时“戴个眼镜,非常斯文的样子”。没想到,过了30多年,他又回到南京办展览,而展馆馆长正好是当年的孙晓云,“命运很有意思”。

他又说起自己的太太黄素宁,当年是南京艺术学院的老师,把他从江浦借调到西藏。他当着众人的面喊了几声自己的太太,不见应声后他说她比较低调,不愿现身。不过展览现场有幅《素宁去西藏》,当是他给夫人当年的写真。他又说到“最怀念亚明老师,他劝我不要画油画要画国画”,说到“长得像达芬奇”的林散之,“现在人可能觉得这些人像神仙菩萨一样,其实他们那时都住在居民楼里”。林散之当年对他大加赞赏,还用地道的南京话夸奖:“我们江浦没得这样的人才”。还有与喻慧父亲喻继高认识的有趣场面,“他两次要跟我握手我竟然都没有看到”……这些话多少有些絮叨却真情流露,也不乏轻松戏谑之意,惹得现场笑声一片……

 

自曝曾画骨灰盒

戏称今天是“吊丝交流会”

确实是有“太多记忆了”,记忆中,有当年他蹭吃蹭睡的地方;有当年一帮小伙子一起骑着自行车骑到上海的用不完的劲儿;有当年给他当模特的小伙子今天也来了,“那是我第一次画全裸。我离开江浦的时候他说你走了我们就完蛋了”……他戏称今天是“吊丝交流会”,来的不少都是土鳖……

不过,其中最吊丝的经历,莫过于他自曝为了不离开画画,曾经心甘情愿地去画骨灰盒。孙晓云还清晰地记得他画的那些骨灰盒,“有青松白鹤、旭日东升这些题材”。现在回想起来,陈丹青“很骄傲”,因为画得太好,他差点被发展成专业的业务员……虽然很苦地走过来,不过陈丹青也自认“命运的转变很快”,不像今天的年轻人,命运的转机不会那么多,“那时的青春和现在的青春太不一样了”。

画家喻慧那时还小,没能跟陈丹青们混在一起。如今,看到这些作品,她很为画作中“青春的激情”感动,“这么多年他们从来没有放弃对艺术的热情,一直在练功夫,最后功夫就长在手里、长在心里。在他们的功夫里,你能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她说。

陈丹青自己这样评价:“我最好的阶段就是在江苏、在江浦。从2009年一直到今年,我又开始恢复人物写生。我心里非常简单的念头,我的老师就是江浦时代的我自己。我回头看看还是那个时候画得最自信、最敏感、最耐看,到现在还是觉得画不过那个时候,但自己又不服。”

陈丹青的父亲、84岁的陈兆炽老先生特地从上海赶来南京,虽然不从事美术行业,不过一直热爱艺术的他说:我一直都喜欢丹青在江浦那个时候画的肖像,那时非常年轻,他有激情,把江浦的泥土气息都画出来了,尤其是农民的形象。从技法上说还粗糙点,但已经很成熟了,“因为,丹青从小就写生,从不依赖照片,这就使他的写生能力、造型能力特别强”。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