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詹姆斯·桑特
近日,由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英国国际巡展联盟等联合主办的“走向现代——英国美术300年”展在江西省博物馆开幕,由威廉·特纳、亨利·摩尔、卢西安·弗洛伊德等多位世界著名的英国艺术家创作的80件美术作品亮相。
据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全面展现18世纪中期以来英国绘画发展历史的展览,涵盖油画、版画、水彩、素描和雕塑等诸多绘画艺术领域,题材从传统历史、宗教主题,到肖像画和风景画,再到捕捉普通英国人日常生活片段的“艺术白话文”,几乎囊括了主流艺术及反叛传统两大艺术范畴。
江西省博物馆馆长称:“三百年前,中国制造的瓷器、画笔、颜料大量销往欧洲,正是当年东西方文化的结合,才让今天的我们看到这些名作。”展厅中,卢西安·弗洛伊德的《黄色背景的女人头像》肖像画、特纳的《浅水处的加莱海滩:渔民捡拾鱼饵》成为了展览的热点——
《当选康诺特护林员》伊丽莎白·汤普森
国内首次全面展现
英国历时300年绘画脉络
这是国内首次全面展现英国历时300年的美术发展状况的展览,80件展品来自英国西北部以曼彻斯特为中心的18家博物馆和收藏机构。由于工业革命的巨大影响,此地区的艺术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这使得富有的制造商与商人们能够资助和支持艺术家的创作,同时他们也大量收藏优秀作品。展览对18世纪中期到今日的英国绘画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考察,共分为六个单元:英国人的面貌、作为观察的艺术、自然风光、讲述故事、诗意的想象和现代主义。这些单元中,既展示先锋派画作,又展示传统绘画作品;既囊括了主流艺术画作,又囊括了反叛传统的艺术作品。同时,展览还网罗了不同的绘画流派,从传统的历史和宗教主题,到肖像画和风景画,再到捕捉普通英国人日常生活片段的“艺术白话文”。
《黄色背景的女人头像》卢西安·弗洛伊德
英国历史上致力于改革传统艺术创作方式的艺术家往往独立于传统艺术观,有个体独特性的视角,虽然改革可能带来令人费解、难以阐释的艺术发展类型,这一变革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表现力。这样看来,美术给人们带来的震撼堪比知识界、文化界及政治界的影响。英国的现代化进程也是英国从狭隘岛国走向国际化的过程,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现代英国艺术所走的道路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而这也正是可以引起国内学术界将中国美术的现代化进程与之对照并探索其发展的绝佳例证。
《浅水处的加莱海滩》威廉·特纳
看名作之贵
品艺术之味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敏感的神经最先被触动的可能是:这批美术作品有多昂贵?
这些展品中在英国知名度最高的当属威廉·特纳的《浅水处的加莱海滩:渔民捡拾鱼饵》。该画是特纳采用独有的抽象色彩画法的代表作之一。威廉·特纳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英国画家之一,他于18世纪末引领英国画坛,将风景画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6年,他的《威尼斯之景》以3580万美元拍出,当时被媒体誉为“历史最昂贵英国绘画”。据说,此次来展的布上油彩《浅水处的加莱海滩:渔民捡拾鱼饵》,作品保险估价10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近1亿元。而全部80件作品的保险总估值,也仅为25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近2.5亿元,可见特纳此作的分量。
《春天的早晨》乔治·克劳森
作品的珍贵是建立在作者在美术史地位之上的,观众需要在欣赏中继续深化对这些名家名作的认识。
创作于1830年的《浅水处的加莱海滩:渔民捡拾鱼饵》,与后来的印象派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显然有一定关联。同样是描绘海天光影变幻,特纳的作品与莫奈的作品比较来看,虽相对传统,环境与人物的交代也清晰严谨,但较其同时代的画家而言,已经显露了19世纪晚期印象派追求的端倪,即着力于表现色彩和光线效果。
《黄色背景的女人头像》的作者名叫卢西安·弗洛伊德。他是著名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孙子,也是在中国有着相当影响力的西方表现主义画家,于2011年去世。陈丹青称赞他是“最后一位堂吉诃德式的大师”。弗洛伊德曾经写过一段足以令当今某些艺术家汗颜与警醒的话:“艺术家永远不需要成为自己的囚徒、风格的囚徒、名誉的囚徒、大笔财富的囚徒。”《黄色背景的女人头像》大小虽然只有32×23厘米,类似一幅创作草稿,但大笔触的横涂竖抹,表达得简洁、准确、有力,加上以黄红为主色调来表现,小作品也有动人心魄的魅力。
亨利·摩尔是英国二十世纪雕塑界的权威人物。此次展出他的作品是《头盔五号》。这是1950年摩尔重新专注头盔主题这一历时长久的系列作品中的收官之作。相较前几件,此作显得更为简练,有着更为细致的抛光,表达出深刻的人性和战争带给人们的焦虑。摩尔对于创作头盔雕塑的喜好可以追溯到1939年。在该主题的第一件作品中,头盔内部似乎站着一个人,在保护壳的环抱下非常安全。当时他一方面研究位于伦敦的“华莱士收藏”中的古代盔甲和头盔,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二战的爆发,武器和盔甲重登历史舞台,引起了他的创作兴趣。
赏写实之功
察人文之貌
西方油画写实的功夫一直是中国画家学习的地方。此次展览中,尽管展品仅仅来自英国北方地区,但其呈现的出色写实能力,仍然是最大看点之一。
创作于1763年的《沃里克郡韦丁顿庄园中的弗朗西斯·文森特及妻子默茜和女儿安肖像》中,对默茜蓝色丝质及地长裙,以及长裙不同叠折面的精细描摹;创作于1864年《迷途的羔羊》中,对耶稣和迷途羔羊的细腻描摹,以及山石小径原汁原味的呈现;创作于1878年的油画《加入康诺特的游骑兵:在爱尔兰从军》中,对人物神态的准确把握及在多云天空背景下环境的真实再现;创作于1870年左右的《海鸥》中,对海边女子被风掀紧了近乎透明薄裙的刻画,仿佛炫技般精密繁复和唯美;创作于1904年的《冬夕》对冬季夕阳下雪地和绵羊的光感细致入微的掌控;乃至于作为草图的《国民军》,作者以敏锐的感受力将大场景下的各色人等恰如其分地一一还原于画布,等等,无不令观者赞叹。
在拥有高级照相机、幻灯机等高科技设备的今天,油画家们甚至懒到了直接用“幻灯投影画法”来进行所谓的超写实油画创作,而什么重现设备都没有的时代,画家们凭着敏锐的感觉、超强的默记能力、精湛的写实功夫,充分而细腻地还原真实场景下的物体透视关系、环境颜色关系,对今天大多数写实油画家而言,已经属于一种难以企及的技艺。
“这一展览的特别用意就在于观众透过画作可以看到隐藏在背后的社会历史。”该展中方策展人李建群认为,这80件作品覆盖的300年是英国经历工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阶段,生动记载了英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缩影。“而工业革命的大机器生产给英国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在艺术上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看这个展览,能感受到英国社会面貌的变化、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审美趣味的变化。”
英方策展人克里斯托弗·纽沃尔提示则更有深意:“这些作品反映出英国绘画作品中一个很不寻常的主题——绘画可以与更广泛的学术、文化乃至国家的政治生活并驾齐驱。”□陈米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