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
反诘与追问
关于中国艺术圈若干问题的探讨
[策划/艺术+][文/高星]
美学中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分别代表着审美与日常生活混合、分化、整合三个阶段。中国在现代化演进的途程中,审美、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系杂糅并举,很难纯粹地将现代中国定位在某一具体阶段。中国追求前卫的后现代,同时又难以割舍掉前现代的种种情节。于是,在时间的维度之下,各种审美理念同时泛滥与流行,导致社会审美形态异化、杂糅。我们需要理性地意识到:迄今为止,中国的艺术包括当代艺术、批评、展览、审美教育、艺术品市场等方面尚存在许多病结之处,对病症的治愈方案也处于莫衷一是的自说自话状态,并没有加以系统的认识和梳理。我们需要回归到艺术的病结所在,通过反诘与追问,看看能否觅得中国艺术良性之发展的妙方。当然,我们心里很清楚,本期的主题“关于中国艺术圈若干问题的探讨”是个何等大的问题,要窥得全貌将其深入讨论写一本书都不为过,我们只是挑选了几个比较重要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管中窥豹,所谈并不全面,但求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年龄:上小学 /患者姓名:国民审美教育
是“俗”?还是“不懂”?
——中国审美教育谈
2012年7月9日,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建馆100周年的纪念日,国家博物馆同时推出意大利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报道播出时,现场展出的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像《大卫》的生殖器部位却被打上马赛克。鲁迅先生有句话:“一见到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正如这开放的裸体艺术配以贞洁带遮羞,中国官方的做法只会为这本高尚的艺术平添了一丝俗味的猜想。国民的审美是否还裹着因遁守旧的裹脚布?中国的审美教育是否行之有效?艺术与世俗有怎样的关系?从此事件折射出的种种问题,需要我们深刻反诘考究。
医生A:练春海(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病理描述与分析:我至今不明白,一个正在给婴儿哺乳的女人胸前一片马赛克是什么意思?我也不明白非洲妇女庄严地在等候仪式开始举行的场面,怎么胸前也来一片马赛克。我不会从这样的画面读出什么下作或无耻来,相信广大观众也不会。如此说来,只有记者、编者以及审核它们的媒体会。这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还是少数人本身思想鄙俗,以至于见肉不得。如果说有些媒体从业者连什么是色,什么是美都分不清楚,那我们不得不说中国陷入审美教育与性开放的双重悲哀!
诊疗意见:大大方方、堂堂正正地向公众展示,没什么不妥的!
医生B:马会东(评论员)
病理描述与分析:央视的编导在大卫、阿波罗生殖器部位打上马赛克,对书算命,推断其认为在电视画面上出现雕像的生殖器,会对观众产生负面情绪影响,是有伤风化的事情,是违背主流媒体传播先进文化的神圣使命的。说得简单点,也就是新闻的制作者从大卫、阿波罗的裸体尤其是生殖器上看到了“色情”的因素,因此要给它打上马赛克。
诊疗意见:对于大卫、阿波罗,稍微读过点书的人都知道,稍微学过点美术的人都在书本上见过,大家都知道那是人体美,不是大街上疯狂的裸奔男,跟色情与下流无关。再说了,社会进步到今天,尺度很大的性文化展早已不是新闻,还用得着如此煞费苦心打马赛克?央视的先生们如此用自己的“高雅”之心度观众的“低俗”之腹,是“卫道”得过了头,荒唐得没了谱,也是对观众某种程度的轻侮。既然怕“负面影响”,干脆把大卫的镜头删了不就完了,何苦费心劳神的打什么“马赛克”?
《艺术+》观点:中国人以含蓄与内敛为美,然而代表着遮挡和禁忌的封建年代既已逝去,那象征着贞操带的马赛克既破坏了艺术之完整性,挡住了艺术的真谛,同时暴露出对自我文化情操的不自信,这种不自信从根本上来讲暴露了国民审美教育的缺失。蔡元培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大力提倡审美教育,以完善人格。可是如今,在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盛行的今天,中国的审美教育几乎成为一种口号,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很多学校看似都开设了美术、音乐等美育方面的课程,可实际上又有多少学校的老师对此重视过呢?在强调升学率的情况下,这些课程要么被其他课程顶替,要么有的干脆取消,有的人在学校呆了十几年甚至对美术作品、美术史几乎一无所知。倘若没有这些方面的知识和审美积累,我们又怎会理解和欣赏这样的艺术作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