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冯远:中国画发展“三方向”

冯远:中国画发展“三方向”

2013-05-02 12:44 文章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2013年4月28日在江苏省美术馆展出的“笔墨尘缘——冯远中国画作品展”展示了其30多年来的美术创作工程,从多个侧面展示了冯远在中国画艺术传承与发展和在意思技巧方面孜孜不倦的探索。

冯远,1952年生于上海。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其作品多以反映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为主,造型严谨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绘画形式新颖,尤其擅长创作大型史诗性作品和古典诗词画意作品。代表作有《秦隶筑城图》、《星火》、《历史》、《世纪智者》、《今生来世》、《逐日图》等。

记者:冯老师,您好!您创作中国画有哪些技巧和心得提高?

冯远:我的知青经历决定了我可以摆正个人与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在艰难的环境中,被师长朋友推荐下,才有了上学的机会。毕业后,我留校任教,感觉有责任来回报学校,回报社会。

作为人物画家,最直接的责任是表现各种各样的人物,在人改变自身的过程中,如何来“主宰”自身命运,我凭借奋斗的精力,表达中华民族在百年屈辱下的“交响诗”如:《保卫黄河三部曲》、《星火》等。作为画家回报社会时,身无长物,就是要把这段历史通过热情的方式表现出来,是我对社会能够做的最基本的回报。艺术不能解决直接的温饱问题,但是艺术作品能够涂写历史。

在上世纪80年代,当我画着这批历史画时,我是走在艺术发展的前面。而且我还画过一张《历史》的作品,当时画这件作品时,有人说我把蒋介石画进去不合适,但是我是用一种历史的眼光来看到国家和个人的命运,我当时觉得我自己有担当意识。以后我就开始在创作中做了转型,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如《世纪智者》、《今生来世》、《逐日图》、《苍生》、《香格里拉远眺》等,在完成历史画中,我投入的是对历史的价值判断和给予对精神理想,对现实生活的表现中,表达了另外一种感情。我没想到在我的后半生,还能感受到三十年来改革开放的好光景,国家的变化之大、之深刻,超乎了我们的想象,我有一种感恩的心态,应该画这些最普通的人。

我看到了太多的艰难,下岗职工、弱势群体。在社会的转型中,是普通人民付出了代价,付出了牺牲。虽然现在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如意之处,但也应该看到了它的进步,这个进步是超乎了中国人的预想,也超乎了全世界人的想象。所以我有无限兴趣来表现普通人,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表现他们油盐酱醋的平凡,以及朴实憨厚的微笑甚至有愚昧的表情。

 

 

 

在技术上,我首先掌握了中国画最基本的技巧,然后来表现现代人物。但传统的水墨已经不够用了,我们不可能都用线描、大写意来表现。技术与主题常常会打架。传统文人画之所以好,是因为它属于没用功力,完全属于文人士大夫寓情于乐的功能,那时候完全不受市场的干扰。

原有的技术不够用,怎么办?高等院校在从事人物造型基础的时候,引进了西方写实技巧,从此,素描改变了中国人物画,几十年的发展让人物画优于山水花鸟画。如何用中国的技法来表现中国的现代人,这是艺术家所要解决的问题。我把我所学到的本领在多大的空间可以恰当的运用,取决于是我才能智慧的高低。不是所有问题都能在我这一代人解决的,而是需要有使命感的几代人继续做。去画一些宏大叙事的作品,为这个时代做一些积累,这才是有意义的。

记者:中国画的创作中如何塑造人物形象,创造人物性格?

冯远:作为人物画家,了解人、认识人,与人交朋友,并移情到作品中,选择形象,改造形象,创作新形象是人物画家必须做的事。它与文学作品、电影戏剧最大的不同是,文学作品通过虚拟的描述让观众想象形象,戏剧电影通过剧场的演出,通过故事情节来塑造形象,而绘画是通过静止的画面来凝聚瞬间的形象。所以人物的结构特征成为最重要的环节。人物的性格形象特征成为人物刻画的第二要素,然后才是表情特征等。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三要素”。

放眼望去看很多展览,里面都是正面的肖像和几乎千篇一律的神态,这实际不是我们艺术才能的体现,是我们人物画家缺乏独特创意和缺乏驾驭人物的才能,以及赋予人物画对象能力的体现。所以我们常常看很多展览,却很少有作品能吸引我们观看很久。但凡一件作品能吸引你,停留三十秒这件作品便成功了,它需要视觉效果在众多作品中跳出来,进而让观众读懂作品表现的内容和可能存在的背后的故事情节。一个好的作品在观看时先跳跃出来,首先是视觉仰视,其次是精彩的人物造型,再次是人物的丰富性,让观众对其展开丰富的联系。因此,增强人物的丰富性和艺术家笔下的独特性成为艺术家挥之不去的一个永久的课题。

 

 

 

记者:在现代社会中,中国传统绘画应该如何发展才能更适应时代、适应社会?

冯远: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是无可置疑的,但它在成为巨大精神物质财富的同时,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起到了纽带作用。中国画需要不断发展,每一个艺术家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员只能在他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完成一小部分任务。如果艺术作品能像傅抱石、宋文治、亚明以及钱松喦那样具有独特,或者在理论建树上有它的贡献,这都是了不起的。历史长河需要无数个成功的艺术家连接起来。

环顾西方艺术两百年来的发展,它的整个变化光怪陆离、跌宕起伏远远超过了中国美术史平稳的发展。但即使这样,我仍然认为传统艺术在今天有三个作用:

一是我们需要有一批艺术家深入研究传统艺术,研究各个时期的艺术绘画,并且用扎实的功夫将其传承。

二是用传统中国画的部分技巧创新与发展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的主流艺术。用传统的绘画与平面线条、平面结构透视这种笔墨的方式来表达现实主义的题材,主题内容和对象是变化的,但笔墨技法有迹可寻。这也正是我所走的路。在我的艺术创作中,吸收了西洋的线条,改变了人物造型,用大写意的山水和花鸟的技法尝试表达人物的丰富性,形成山水的新面貌。

三是提取传统的艺术精华,重新解构,按照现代艺术或者吸收西方现代艺术的理念进行重组。

在这三条发展方向中,我们更注重绘画的形式、语言、风格等技巧的创新,包括材料的创新。因为我相信材料的变革必将引发艺术审美的变革。就像当年的洞窟壁画变成绢帛画,后来又变成宣纸,以及到今天各种岩彩画、重彩画等等。所以今天如果能研发一张纸既能表现水墨写意的意境,又有油画布的坚韧、滋润,这就是一种材料变革,也必将引发一场革新。

三种风格分别代表三个中国画的发展方向。我们在纵向了解中国文化的时候,曾经以中国文化的稳定和推陈出新,从内部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但是我们也同样可以有效、有选择的吸取外国艺术来加大中国画的变革力度,真正形成百花齐放的面貌,并经历历史的淘汰,让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存留下来,成为中国画现代传统的一部分。

记者:您认为中国画目前存在什么问题?可以用什么办法缓解中国画目前的问题?

冯远:中国画数量远远高于质量。这个时代有些浮躁,这不仅来自艺术家,也有社会原因,更来自我们加快文化建设的各种功力的心态,这就造成我们大量与政绩有关的活动,这本身也没有什么错,但是作为现象,如果能够减少活动,增加一些定力,来认真对待每一件作品是必须要做的。需知这些作品在社会上流传要远远超出我们的自然生命。今天我们应付了社会、应付了市场、应付了他人,多少年以后,这些作品仍始终会在流通领域。我们不缺数量,我们缺的是质量,缺乏足够虔诚的心态下完成的作品。而质量是在普遍水准提高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的那些大师级的作品。

 

 

 

所以,从从个人来讲,艺术家要有一些定力,从社会角度来看,我们要强烈呼吁,加强批评的声音,这是一种制约与监督。另外,减少活动的量,加强作品的质量,是艺术家要加以警醒和必须掌握的,否则我们不仅浪费了纳税人的钱,也可能侵犯了企业家的赞助,侵犯了艺术家作品的质量,也损害了我们的生命。这是要不得的。

同时艺术家要读书,要读四书五经、经史子集,要关心国家大事,了解社会热点,艺术家不能仅陶醉于笔墨色彩之中,不能仅满足自得其乐之中,尤其不能有自我夸张膨胀。很多艺术家很有才气,但他们忙于应酬,几年以后这种专业技巧就会被个掏空,知识结构会变得苍白,对社会的认识会平面化,就很容易陷入画匠和熟练工之流。

此外,社会处于转型期,必然存在许多弊端,但是古今中外,也没有完全完美的社会,没有一个绝对好的发展时期,都是在良莠不齐中曲折发展,也因为这一点,历史中留下的大师总是少数,每个艺术家只能在个人可能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记者:您对目前年轻艺术家有什么建议?

冯远: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人之向善,如果艺术家没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又怎能创作出打动观众的作品呢?其次,需要经历一些磨难和历练,古训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所以自觉寻找磨练自己的机会,来考验自己并实证自己的能力和内心的强大。当我们有了一颗良善的心,有了精湛的技艺以及对世事的洞察和高超的审美眼光,就能创作出好的作品。

记者:你取得艺术成功的诀窍是什么?

冯远:只能说我走了一条自己的路。其实没有什么诀窍,只是非常勤奋,我牺牲了大量的娱乐休闲时间,抓紧画画而言。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