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回归主流态势中的当代工笔画①

回归主流态势中的当代工笔画①

2013-06-24 09:58 文章来源:美术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博导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编者按:新世纪以来,中国工笔画的大发展,成为近年美术界关注的现象。这股潮流发端于花鸟画科,延续至人物、山水,成为中国美术新样貌的重要代表。但在此背景下,对于工笔画的理论总结和反思则相对缺乏。《回归主流态势中的当代工笔画》一文中,作者结合30多年的艺术创作与教学实践,对中国工笔画兴衰演进、复兴中的当代工笔画面貌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颇具参考意义和学术价值。特此刊发,以冀引起我们对当代工笔画发展的思考。

回归主流态势中

的当代工笔画①

论工笔画的时代特征与当代面貌

■李魁正(中央民族大学教授 博导 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

 

 

引 言

中国工笔画作为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国绘画的发展史是同步的。其最远可追溯至甲骨周鼎、秦砖汉瓦上的装饰图形,战国、秦汉时期的帛画可以看作是工笔画的雏形。工笔画可以说是华夏民族血脉之最纯正、文脉之最根本的艺术形态。时代是一切文化艺术的大背景,如果与文学的发展演变相对照,工笔画的发展演变也有一番曲折。经历了晋唐繁盛辉煌、两宋华美璀璨、元代清高雅逸、明代尚古装饰、清代趋俗自闭、民国消沉的盛衰过程。唐宋之际,工笔画地位为最高。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北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官撰《宣和画谱》、沈括《梦溪笔谈》、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等画论著作,都对工笔画的成就给予高度肯定。宋元之后,工笔画因文人水墨画的兴起逐渐落寞,甚至被排挤到与“画工”等同的地位。如明代画家陈淳就曾有言“若夫翠辨红寻,葩分蕊析,此俗工之技,非可语高流之逸足也。”把工笔花鸟画看成是“俗工之技”。时至清代,工笔画无论从工整细丽还是从骨相神韵上,确实大不如唐宋。尤其是近代以来,如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序》中感叹“中国画学至国朝衰弊极矣”,他过于推崇写实而忽略工笔画的写意性虽然值得商榷,但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康有为却道出了一个事实:工笔画在近代走向了衰落。

20世纪以来,随着新文化运动发展和新中国的诞生,工笔画也迎来了复苏。时有徐燕荪、于非闇、陈之佛、王叔晖、刘凌沧等一批画家前辈,他们以一种近乎抢救濒危物种的精神,重新拾回了工笔画的“阳魂”。复苏后的工笔画,一度成为市民喜爱的中堂画和乡村围墙张贴的年画样式。虽然这一发展阶段中,也有一部分作品具有标语口号化的特征。但在文革后,一方面对传统文化遭受的破坏进行了反思,另一方面,西方绘画和日本绘画进入国门,不少画家也走出国门学习,国内文艺思潮活跃,打破了苏联绘画样式在中国影响之一家独秀的局面,为中国画坛注入了新的观念和表现因素,中国画坛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时期。这是工笔画复兴并向现代转型的时代大背景。

 

 

中国工笔画得以复兴的另一个主要原因,还由于基于士大夫阶层的文人水墨画体格失去了社会制度的依托。随着时代发展,过分强调远离现实意义的高逸超脱,已经与时人的审美意趣大相径庭,加之当代水墨写意画的笔墨功夫和理念、修养所限,导致“写意”水准呈现下滑的局面。于是工笔画便以它原本就与民族文脉密切相联的意象写实新品相,重新成为了时代的宠儿。

一、确立工笔画当代面貌的几个方面

1987年,工笔画界的同仁们汇集烟台,成立了自己的组织——当代工笔画学会,到2008年中国工笔画学会正式成立,已经举办了八届工笔画大展。近10年来,工笔画作品在全国性美展中获奖率越来越高,工笔画家队伍也盛况空前。相对于近一二十年来水墨、彩墨写意画低迷的现状,工笔画以回归中国画坛主流的态势,引起了美术界的关注。其实,成为时代主流并不是实质性的目的,而如何使工笔画这个与民族文脉有着浓厚关系的优秀画种完成向当代过渡与转型才是关键。

我以为,要确立中国工笔画的当代面貌,必须强调如下几点:即传承性、现实性、写意性、包容性、绘画性、自觉性。

1、传承性。我们需要传承的首先是工笔画的艺术根本精神,这个艺术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刚健有为、勤劳隐忍、尚和为贵、平和达观的民族精神和文脉底蕴。是儒、道、释三教融合互补并存的文化精神,即以儒家为主线的修身养性、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和恪守仁、智、礼、仪、信的文明道德入世观,兼有佛家、道家的崇善忌恶、尚真唯美、无为而治、超凡避世的出世观的一种综合的文化信仰和道德观。概言之,就是强化一种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审美观念,颐养一种后天的精神信仰。它内化到中国工笔画中,便构成了其内在的文化精神。

 

 

体现在工笔画的审美气象上,就是以独具东方审美意蕴的线来廓形、写形、塑形,以阴阳向背的平面立体(或称浮雕立体)观和凹凸晕染法,表现物象的结构层次,以固有色或概念色的平光着色法,体现物象的色彩关系,以多点透视的置陈布势法经营位置(构图),以知白守黑的阴阳转换理念,梳理和展现画面的虚实关系及空间关系的一整套表现理念与技法程式。传承方法是通过听讲、临摹和习作,达到认知、熟练掌握工笔画的传统理法程式的目的。诸如线法(包括白描、双钩、皴擦、点厾等);线性(把握线的形、质、光、色、情与感情符号等);着染法及程式规律(分、统、晕、罩、醒、提、勒、接、冲、撞、渍、流等着染技法以及三矾九染、打背衬等程式要理)。其中明理得法是关键,只有明白了工笔画的传统理法,才谈得上拓展传统。

2、现实性。我们所说的现实,其一是工笔画的造型观是意象写实的,因此工笔画塑形的前提是写实,塑形的理念是意象。具体说就是以主观情意摄取客观形神。唐代诗人杜甫在《通泉县署壁后薛少保画鹤》中评价薛少保的工笔画,曰:“薛公十一鹤,皆写青田真,画色久欲尽,苍然犹出尘。”诗里提到的“写真”,就包含了“意象写实”的造型观。“写”强调的是“意象”,“真”强调的是“写实”。其二是必须面对现实生活,宋代有写生赵昌、易元吉“穴窗”的传说,有宋徽宗赵佶以孔雀升礅先举左脚还是右脚,考画院众画家以及奖赏画正午芍药花的青年后学的故事,均可以体味到宋代画家面对现实生活深入观察、一丝不苟的“写生”传统。今天的工笔画家所面对的现实,与过去最大的不同是地球已经变成了地球村,人类面临着净化灵魂、提高情操,进一步得以觉悟和认知、珍惜生命,保障生存与和平安定的大现实的重要性。工笔画家需要面对当今的现实,去表现这一现实,以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使命。

 

 

3、写意性。“写意”,表在写而重在意。一是写心,即“抒写胸中臆气耳”。二是书写,即“直以书法演画法耳”。中国的绘画历史上,不是以工笔和写意而是以工笔和意笔来论工和写两种不同体格的。两种称谓都是以用笔为中心,一个是用笔工,一个是用笔意,故“工”是精工,“意”是非工而意到。其实工笔和意笔完全在于用不同的笔法去抒情。“工”与“意”二字之别,以及后人俗称的工笔与写意的“工”与“写”二字之差,便为工笔和写意种下了一颗千年误解的种子。自古以来,有很多工笔画家的作品都是既笔工又尽意的,而又有不少写意(意笔)画家的作品却未见写出什么胸中臆气来。故工与写其实是两种体格之不同,一个是长于精工细作,一个是长于简约概括罢了。

自宋代文人画兴起直到清末民初,在一些士大夫文人画家眼里,工笔画就是工匠画,工笔画家就是工匠人。追溯五代的“徐黄异体”,当时工写并未分家,徐熙的“落墨花”和徐崇嗣的“没骨图”就是既工又写的工笔画。因为清代以后工笔画确实一蹶不振的颓势,于是工笔画也就着实成为画坛中的下品画科了。这虽然带有某种不公平的误解,但这的确是社会历史的写照。当然,工笔画的写意性不是在画中增加一些所谓写意笔法,而其根本是要在工笔画中融入意写的精神内涵和韵致。

4、绘画性。绘画是造型艺术史中架上作业的统称,它兼顾了对客观的感悟、考察、收集素材,也兼顾了构思、构图、朽稿、色彩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工笔画由于其表现特征所决定必须具有这样的绘画性,而绘画基本功则是保障绘画性的要素。就传统中国画而言,无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都要锤炼8种基本功,即:线描、凹凸着染、着色程式、构图章法、笔墨、诗文、书法、篆刻功夫。就现代绘画基本功而言,又有3大功夫,即素描、现代色彩构成、现代图式设计。客观地说,现代素描在某种程度上补充了传统中国画凹凸理法的不足,现代色彩构成在一定意义上填补了传统中国画以固有色理念为表现特征的缺憾,现代图式设计在视觉观念上拓展了中国画的构图理念和规律。随时代不同,传统中国画8种基本功会不断调整,现代3大基本功也会在中国画创作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积极作用。中国画不能也不可能重新回到旧文人士大夫“玩弄”笔墨自娱的时代了。工笔画是有资格担当起绘画性大理念的表现形式,担当中国画向现代转型的责任是工笔画家的历史使命。

 

 

5、包容性。我们需要构建21世纪新时代的民族精神,当代中国的绘画艺术必须要面对世界大格局。历史上,中华民族曾多次外出“取经”,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了龟兹壁画的辉煌成果;大唐玄奘到印度取回佛教经卷,扩大了佛教艺术在中原的影响……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着包容的胸怀。中国工笔画在经历了一次濒危而复生的痛苦过程中,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20世纪不少美术家留学过海外,我们也曾聘请如前苏联的油画专家马克西莫夫、罗马尼亚博巴来中央美院、中国美院任教。改革开放以来,有远见、有开拓精神的中国画家,正确地面对了西方、日本绘画,汲取他们的优点,使得中国的绘画艺术出现了可喜的新局面。素描、色彩和三大构成,日本的浮世绘、岩彩画,西方的石版画,为中国工笔画和水墨画注入了新的视觉元素。我们不妨把这些称作是中华美术的又一次“取经”。我们取回了绘画艺术的素描经、色彩经、油画经。这些“经”都已经在华夏的土地上生根发芽并长成了大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完善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理念与格局。如造型手段的多元化、光色的运用、图式构成新视觉规律的应用与转换等等。

6、自觉性。中国工笔画的复兴,是几代工笔画家靠民族自信心和复兴工笔画的高度责任心,发扬民族艺术的使命感,经过不懈努力换来的。致力于工笔画复兴的徐燕荪、张大千、于非闇、陈之佛、潘絜兹、王叔晖、刘凌沧、俞致贞、田世光等前辈所作的努力和贡献,让我们深感到一种伟大民族艺术的自觉和觉悟。从清代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为中国工笔画注入了西方的所谓素描因素,到清末民初虚谷、任伯年,岭南画派绘画,张大千、林风眠、徐悲鸿、刘海粟、朱屺瞻、李可染、石鲁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中国工笔画虽然一直吸收西方和日本绘画的优点,但现当代名家和大师们所确立的,仍然是华夏民族的艺术语言和风范。当代工笔画的视觉审美主体与法理基点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审美风范,它是在传统视觉审美理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具有时代精神和民族风范的当代工笔画。

(待续)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