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理论 > 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家如何走向成熟?

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家如何走向成熟?

2013-08-09 08:14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在新媒体打造“全民皆评”的今天,在“红包批评”、“噱头批评”、“酷评”等“伪文艺批评”噪嚷的当下,真正的文艺批评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在这样浮躁的语境中,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家如何长成?近日,由中国文联主办,中国文联理论研究室、广西文联承办的第七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在南宁开班,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中青年文艺评论家对当下文艺批评的缺失进行了研讨,也为广西如何培养青年文艺评论家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知识体系:怀揣一张“世界地图”

“敦煌你去过吗?龙门你去过吗?云冈石窟你去过吗?都没去过,那你搞什么美术评论?西方那些大博物馆没去过你怎么评现代油画?希腊罗马古代雕塑没看过你怎么评现代雕塑?”研修班课堂上,著名雕塑家吴为山直陈对一些文艺批评家的质疑。

在吴为山眼中,用古今中外的知识谱系来“导航”批评是文艺评论家应有的素养。他说:“中国的艺术家可能只拿一张中国地图就行了,但评论家一定要拿一张世界地图。这张世界地图是对整个社会、人类文化的全面了解,因为任何艺术的生成不仅在一个学科,而是和人文、政治、文化史、思想史甚至科学史都密切相联。”

“一个青年评论家,应具有放眼世界、海纳百川的胸襟和视野,学习、融会贯通中外文艺理论知识,不断提高鉴赏、审美和批评能力,努力了解和追踪文艺发展动态和前沿信息,防止知识老化和观念落伍。”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主席容本镇特别强调,青年评论家在自觉学习借鉴西方文艺理论的同时,千万不能忽略对中国古代文论的学习和领悟。“中国古代文论对文学艺术创作中的文气、神韵、性灵、境界等的认识与强调,对文艺作品的妙悟与点评,是西方文艺理论所不能替代和企及的。具备中国古代文论的丰厚学养,不仅可让文艺评论更接地气,也更能显示出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专家极具个性与见解的授课,让广西文艺理论家协会会员陈纸受益匪浅,他深有体会地说:“要想评论别人的作品,自己最好会创作作品;文艺家读了100本书,评论家必须读200本书;评论家要比创作者懂得多、瞧得远,甚至能引领、指导文艺家的创作;要站在全国的高度,结合本土文艺家的创作,把握、思考当代艺术创作脉源、趋势、动态、特点、风格,说真话、道实情,写接地气、知人心、倡精神的评论。”

文化立场:“言为心声”的专业操守

“今天的许多评论家把评论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最大化,或者将宏大叙事转向私人话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只见权威评委,不见权威评论,让人痛心。”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罗怀臻在与学员们讨论当下的一些批评现状时感慨万分。

的确,文化立场的失守,主流价值观的迷失,文艺批评标准的混乱与茫然,批评活动的苍白、乏力、功利化与庸俗化,使文艺批评失去了以往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尤其当下的一些文学批评要么被网络批评的“口水”淹没,多为阿谀奉承、推销炒作或炮轰攻击;要么如专业批评为理论所捆绑,堆积理论,贩卖理论,自我拆解,自我缠绕,如八股文般味同嚼蜡。

面对如此乱象,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家罗小凤直陈:“要挽回文艺批评的‘公信力’、‘权威性’,文艺评论家首先应该秉持自己的独立性,时刻保持清醒,不要成为文艺创作者的‘花瓶’、‘鼓吹手’,而是要做出有效的评论、批评,决不为人情、交情、面子、‘红包’而说违心话。”她还主张,将感性与理性恰到好处地结合、辅成,将学院派批评与媒体批评、网络批评的各自优点进行多元整合,方能构建出一种独特的批评话语,形成独特的批评范式。

 

 

“考察文艺批评是否称职,就在于是否‘言为心声’。”《南方文坛》主编张燕玲指出,由于种种功利、误解或屈从语境,不少批评家不再忠于自己的艺术观感。讲真话与有效批评,成为今天有难度的文艺批评,成为批评家是否有艺术良知与担当精神的一个标识。

张燕玲还点出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家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今天的文艺评论家大多成长于高校和个人工作环境,后者如文联、作协、社科联、传媒等单位,前者则是学院。但很多年轻人的文章都有这样的问题,从概念到概念,用学院里学到的理论遮蔽了读作品的能力,或者说是对作品缺乏感受力和判断力;从理论到理论,缺乏把学院成果转化为批评的能力,缺乏作者生命、情感体验和自己的发现,这样的批评必然失效。应当记住,不论创作还是批评都会有背后的支撑,即我们的生命体验、情感结构、审美体系和知识谱系,乃至做人作文的原则。”

养护构建:“向善向上”的创作环境

一个好的文艺评论家不仅能通作者之意,开受众之心,还可以引领一个时代的文化潮流乃至文化的发展。容本镇谈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广西成长起一批十分活跃的青年评论家,如李建平、张燕玲、黄伟林、王杰、张利群、黄祖松、彭洋、苏旅、温存超等,如今这批评论家已成为广西文艺评论界的中坚力量。近年来,又一批青年评论家崭露头角,如王建平、刘春、黄晓娟、冯艳冰、陈祖君、王迅、李滨夙、罗小凤等,已经显示出不俗的文艺实践,为广西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有效建设。

 

 

养护建设好这支文艺人才队伍,于广西而言非常重要。罗小凤提出,可在广西的重要理论刊物如《南方文坛》《广西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学术论坛》等开辟“青年文艺评论家论坛”,设置专栏发表广西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文章,给广西青年评论家提供成长平台,如此亦能促进广西本土文艺评论的发展。此外,广西的一些科研机构可以仿效中国现代文学馆和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聘请一些青年评论家作为“客聘研究员”、“课座教授”承担部分科研任务,如此可加强广西文艺评论家的培养与推出,扩大广西文艺评论家的影响,有利于青年文艺评论家的成长。

“在文化消费时代的今天,要进一步强化广西文艺批评的引领功能,倡导文艺批评的担当精神,重视广西文艺评论人才,并把文艺评论人才与话语空间有效地整合到他们的工作平台之中。”张燕玲认为,应建立良性有效的评价方式与价值体系。尤其对日益精进的青年评论家,更应该为他们营造一种爱文艺的向善向上的能相互取暖、相互鼓励的创作环境。对埋头专业、为信念而实干的评论家,尤其对不同艺术观念的专家,更应该给予理解与尊重。只有宽松开放的文艺土壤,广西文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才成为可能,广西文化才可能出现杂花生树的文化景观。为此,建议设立广西文化批评基金,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建议广西文艺签约扩大到文艺评论家。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