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展览 > 马书林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品展将亮相国家大剧院(组图)

马书林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品展将亮相国家大剧院(组图)

2013-11-04 11:04 文章来源:人民美术网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展览海报

   2013年11月8日至11月24日,国家大剧院将推出“书林画戏——马书林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品展”。展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艺术司、国家大剧院、中国美术馆、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国家画院共同主办。

   马书林是一位在中国戏曲人物画领域独树一帜的艺术家,一位在美术学院与美术馆不同领域卓有建树的艺术管理者,一位至真至性地感怀着艺术理想、实践着绘画转型的思想者。他曾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现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其从艺历程从1977年考入鲁迅美术学院算起已有36年之久。在鲁美期间一直从事工艺设计、装饰绘画、中国画教学及艺术管理等工作,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之余,从未间断过艺术创作实践,作品曾多次参加各种美展并获奖。2004年,他调入中国美术馆分管业务工作至今已逾九年。工作之余,他捡拾零散时间,笔耕不辍,积稿无数。曾先后在上海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展览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也引起了美术界的强烈关注和好评。

   此次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他的戏曲人物画的专题个展尚属首次,将展出马书林创作的水墨戏曲人物画作品约80幅。马书林早年以谨严不苟的工笔画名世,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工笔向写意转型,如今的他以水墨戏曲人物画而蜚声画界,他以巨大的尺幅和非凡的笔墨驾驭能力,突破了戏曲水墨画小品化的藩篱,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坛独树一帜。

   国家大剧院策划本次展览,将从戏曲故事、戏曲行当与角色、戏曲大观等角度展示画与戏结合所产生的民族异彩,并邀请观众跟随马书林的翰墨丹青,走近缤纷多彩的国风戏韵。

 

人生大舞台——生 2013

   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历程

   绘画是画家综合修养的体现,丰富的生活阅历和艺术实践成就了马书林。他下过乡当过知青,70年代后期师从于王义胜老师学习工笔画,1977年恢复高考,入鲁迅美术学院工艺系学习工艺设计,课余仍然坚持工笔画的学习。毕业留校从事素描、色彩等基础课教学,后教工艺设计。1986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张仃工作室学习装饰绘画,之后回校讲授装饰绘画课程。对装饰绘画的材料、工艺、语言有了深入的认识和领悟,同时,在理论上对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也有所研究。90年代初被破格提拔为副教授并调任中国画系任副主任,教授临摹传统壁画,对永乐宫、法海寺、敦煌壁画等有了系统的了解和研究。90年代中期筹建鲁美附中,任附中校长,对美术基础教育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1998年任鲁美副院长、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时分管科研创作,积累了更为全面的艺术修养。1999年晋升为中国画教授、硕士生导师,之后2004年调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分管业务工作,并任中国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平台高,阅画多,眼界和胸怀更加开阔,自身修养得到极大提高,对自己的艺术创作大有助益。

 

人生大舞台——旦 2013

   从工笔花鸟到写意戏曲人物画的成功转型

   马书林早年以谨严不苟的工笔画名世,代表作有《向天歌》、《弄春晖》、《鹅鹅鹅》等,其中,《向天歌》是他大学在读时期创作的作品,入选全国第二届青年美展。这些作品以敏锐的形式探索实现了传统工笔画的创新,或参加全国美展,或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使他在当时的画坛崭露头角。而如今的马书林是以写意戏曲人物画而蜚声画界。从工笔到写意的大幅度转型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画家自言:“对画种画域的不断拓宽,逐渐觉得工笔绘画的方式已满足不了我要表现内心对客观物象的感受,似乎在大写意的绘画形态上才能找到与自己的心灵物象更贴近一些的绘画语言。”

   实际上,在他早年的工笔花鸟画中,我们已经可以见到写意的端倪,其工笔画的背景处理均为写意画法,工写结合,相得益彰。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他真正开始了写意戏曲人物画的探索历程,至今已有30余年,这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转型,是画家的心性和阅历共同造就的。他先工后写,由收而放,收放自如,勇于超越,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修养。他以京剧和水墨画为切入点,融合这两种艺术所共有的夸张、简约、凝练和诗意之美,又以自由活泼的笔墨抒写,挣脱二者的程式化束缚,自由书写心灵之像,并形成鲜明的个人风格。

 

人生大舞台——净 2013

   突破戏曲水墨画小品化的藩篱

   马书林以巨大的尺幅和非凡的笔墨驾驭能力,突破了戏曲水墨画小品化的藩篱,在当代中国人物画坛独树一帜。大家都知道,自1927年关良开始戏曲人物画创作以来,中国画坛逐渐出现戏曲人物画这一流派,其特点是继承了古代简笔人物画的意笔传统,笔墨简括,追求情趣。但是作品人物造型较单纯,多呈文人墨戏小品化面貌。而“马书林先生的戏曲人物最直接而突出的特点就是:不是小品。”“他的作品完全突破了‘戏曲人物’文人墨戏小品的套路,又在文人笔墨的基础上把戏曲画科的多种特征作了极致化的发挥,使戏曲人物得以在一个全新的格局上重新发展。”(林木)

   马书林的戏曲人物画不仅尺幅巨大,而且场面也大。画面繁复,形象交叠,笔墨率意,墨色交融。作品凸显了民族文化的审美心理,画风融传统戏曲人物、民间美术造型、现代构成主义等为一体,朴拙强悍、泼辣放达,充分体现了传统笔墨美、古典意境美、现代抽象美的审美视觉效果。“他用传神之笔,用别具匠心的墨与色的搭配和平中求奇的章法,勾画人物形象,组织有强烈艺术感染力的画面。大场面、大构图以气势见长,不失精妙细节;小场面、小构图别有情趣,小中见大,均见扎实的艺术功力与修养。”(邵大箴)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的作品中,有一件由20张八尺整纸组成的巨幅作品《舞台人生》,是他今年的新作,也是他个人创作历程中最大的一件国画作品。此作由生、旦、净、丑四部分组成,他以卓越的笔墨驾驭之功,创造了迄今为止中国画坛戏曲人物画题材之最巨者,其功力与魄力撼动人心。

 

人生大舞台——丑2013

   变革中国画的心愿与至真至性的艺术抱负

   “新旧之间,古今之间,虽异在物事,亦异在气象,气象者渺无踪迹,惟心有寄托者可以识之。”(杜大恺)马书林的戏曲人物画突破前人之处,不仅改变着文人墨戏的小品画趣味,而且从整体格局中突破情节性的叙事方式,注重用丰富的笔墨塑造酣畅的气象、用夸张的造型塑造形象的性格,作品彰显出戏曲人物生命的华彩,透溢出强烈的视觉张力,在恢弘的气象和大开大合的节奏中展现了时代的精气神。

   马书林谈到:“自然天成是一种艺术的最高境界,自然流露是对东西方文化理解后,知识修养和视觉修养淋漓尽致的自由流淌,是精神情感与审美需求最朴素的存在方式,是画家思想深层挥之不去的梦想与意象,是在无意的自然中对必然的把握,是在物我两忘中求得放浪于形骸之外的体验……”

 

   最为重要的是,马书林多年注重研究西方现代绘画观念与形式风格,又长期从事美术教育、美术馆展览的工作,深刻意识到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已不仅仅在于绘画技法本身,而将是一场视觉方式上的转型。“他的艺术创造借赖于视觉思维的宽阔,发力于笔墨语言的深度,以戏曲人物为载体,淋漓酣畅地表现自己的性情,表达大时代的文化气象,从艺术语言本体和艺术文化内涵两个方面实现了对传统笔墨与意境的超越。在画面结构上,他以艺术通感为契机,汲取京剧艺术中的诸多不同信息片段,或程式、或姿态、或场景、或戏文,都通过他的观念化处理,演绎成一种种具体画面的形式构成,形成一幅幅大写符号的观念合成,使得观者进入声像交融的空间。”(范迪安)这是京剧,又不仅仅是京剧;这是绘画,又不仅仅是绘画,在观览与阅读中获得崭新的视觉体验。他以独立的形式语言,构成独立的视觉维度。

   马书林是一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和高迈艺术情操的艺术家,同时也是一位具有强烈个性色彩和创造能力的艺术家。他在亦真亦幻的戏曲人物画中营造一个自足的精神世界,在“无章无法”的浑融笔墨中拓展水墨画的语言。欣赏此展,如同聆听一场色墨交融的华美交响乐,同时,亦可感受一颗至真至纯、至情至性的心灵。

   艺术家简历

   马书林,中国美术馆副馆长、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协理事、文化部高级职称评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评委、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委员、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艺委会委员、北京文史馆馆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马书林,1956年生于沈阳。198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1998年任鲁迅美术学院副院长兼附中校长、辽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2004年任中国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画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重要美术展览并获奖。先后在上海美术馆、深圳关山月美术馆、鲁迅美术学院美术馆、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个人作品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大剧院、上海美术馆等专业机构收藏。出版画集《笔墨本无界-马书林画集》、《书林画戏》、《中国画名家经典-马书林》、《书林画语-马书林中国画作品集》,摄影集《西藏游踪》等。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