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陈章绩在开幕式上致辞
由中国美术家协会、关山月美术馆、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广州美术学院、广东省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岭南画派纪念馆,广东省关山月艺术基金会协办的“岁月悠悠——陈章绩中国画展”于2013年11月8日上午11:00点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展共展出陈章绩先生历年创作的花鸟、山水、人物各种题材的中国画精品近百幅,创作时间跨度近50余年,岁月悠悠,上下求索,从而展现了老一辈艺术家陈章绩先生从艺一生的累累硕果。
陈章绩先生1957年考入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前身)并留校任教,作为一个成长于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的画家,陈章绩在时代潮流中以其多能兼工的才华,创作出一批重要的作品,如题材新颖、意境清新的《春闹葵乡》(1973年中国美术馆收藏)、热烈厚重,沉稳生动的《广东农讲所》(1976年)、以及1979年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的《西沙丽日》,此作的富丽高华更是展现了作者在工笔重彩领域非凡的造诣,在这些有着鲜明时代主题的中国画创作中,我们见到陈章绩那一代艺术家始终保持着深入生活、锐意进取的乐观态度和饱满高昂的创作激情,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和作品见证了岭南画派新一代无限的生命力和新风采,也从中见到了新时期中国画的现代转化和延续。
陈章绩与嘉宾一同观赏展览
岭南画派是近现代中国美术变革洪流中具有革新抱负的中国画学派,自觉地以革命的精神和强烈的时代责任感,以“折衷中外,融汇中西“的框架展开了对中国画的改造,如何将传统的中国画语言与西方的视觉经验结合起来以表现来自现实生活的感受,这是陈章绩从其前辈关山月、黎雄才诸先生身上继承下来的艺术探索方向。陈章绩因长期得以亲炙于其师关山月先生,可说完整而系统继承了岭南画派的精粹,其睿智广博,对中国画涉猎广泛,而盈充的研究兴趣使其笔下无论花鸟、山水、人物、书法均能并举兼工,具有多能多彩的艺术修养,数十年的笔墨磨励,融会贯通渐成自己独到的艺术格局。
陈章绩先生学术志趣远大,其取法并不囿于岭南画派,20世纪60年代曾有缘得李苦禅、郭味蕖先生、田世光先生诸先生的言传身教,因而数十年来致力于传统写意笔墨的锤炼,观者可以在其作品挥洒自如的用笔及畅快淋漓的设色中,领略陈章绩对“写意”语言的谙熟与活用,我们会发现在其不经意抒怀咏物的花鸟画中看到个人情感的表露,这是陈章绩长期在探讨文人画传统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模式在现代的延续,从而表现时代精神和新的个人情感,这或许就是其长期探索花鸟画“写意”的意义所在。
展厅现场
邵大箴在文章中评价陈章绩为人忠厚,温和持重,笔墨不做作,不张扬。他六七十年代的山水写生受李可染的影响,画了很多梯田等反映农村新貌的作品,用笔缜密严谨,色彩温润雅致,画面气氛宁静。特别是像《油城之晨》、《茂名炼油厂》等一些描绘工厂的作品,烟囱林立,好一派新中国的建设画面,但画家的用墨老持凝重,构图平实稳健。可见即使是为了当时政治形势需要而创作的绘画,陈章绩依然以认真的态度严肃对待,流露出他为人的真诚品质。
陈章绩的作品是以小画和写生为多,但都能以小见大。画不在大小,而看它是否画的精妙。小画和写生比较快,反映生活比较直接,而且可以进行多种多样的尝试和探索。同时,小画和写生能够强化基本功训练,提高文化修养;另外,笔墨结构也可以在小品和写生画中得到训练,因为小品和写生必须力求简洁、主题鲜明。
此外,陈章绩的作品特别注意画面上的空白关系。陈章绩说:“中国画家的一辈子,是在一张宣纸上,用最简、最省的笔墨,组合成大小各不相同的空白,然后将这些空白通过大小、疏密、强弱等多种多样的具体变化,达到造型、造境的目的,这是中国画的核心目的。”
陈湘波认为,在陈章绩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他正是凭着对线条、笔墨和色彩特有的敏感,以及对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深刻理解,才能在自然景观中找寻到代表自己感情、反映时代气息的素材并通过缜密的笔墨酿造使之形象化、典型化,形成沉雄伟大、浑厚华滋、富有时代气息的艺术风格。
一位观众驻足观赏陈章绩作品
“岁月悠悠”——“吾将上下而求索”,陈章绩更是回溯本源,书画并举,作品更入沉郁顿挫,苍劲豪迈的妙境,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经历过20世纪时代变革的知识分子内心的传统人文情结。
一位观众在陈章绩作品前留影
展厅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