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展出的一块刻于清雍正年间的木经版前,师生们在房山云居寺的文保人员指导下制作拓片,通过趣味互动的形式了解云居寺传承千年的经刻文化和传统的雕版印刷技术。本报记者饶强摄
本报讯 (记者高健)昨天,“中华文化奇迹——房山石经文化展”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办。历经千年雕刻而成的石刻宝库房山石刻佛教大藏经、云居古刹珍藏的明代纸帛经书和清代龙藏木版经等珍贵文物亮相展览,观众还可以在现场参与木版经印刷。
展览还没开始,入口处就已经围了一批观众,观看、体验木版经的印刷。喷水、刷墨、上纸、打墨,一张经文就拓印好了。现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房山云居寺中珍藏着77000多块这样的雕版。
房山石经刊刻始于隋大业年间。高僧静琬忧于北魏、北周两次灭佛灾难,深虑“末法”时期佛教的命运,为了佛教未来的复兴,在荒僻的石经山艰难地开创了刊刻石经的事业。此后,僧人们世代相承,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个朝代,共刻佛经1122部3572卷、近3000万字,建成了全世界最大、最古老的石刻图书馆。其中云居寺因珍藏14278方古代石刻佛经而著称。
展厅内按照“绵延千载刻经不止”、“盛世重光再现庄严”、“伽蓝圣地藏经纳宝”、“人杰地灵共襄盛举”四个部分,以图片、实物、拓片、摄影、绘画、场景等多种形式,再现了房山的经石文化。此次房山石经文化展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举行,一方面可以让更多人了解石经文化,另一方面是为了吸引专家学者加强对石经文化的开掘和研究。展览将持续到本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