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情深——龚建新中国画展”展览现场
由中央文史馆、中国美术家协会、自治区文化厅、自治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参事室、新疆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新疆画院承办的“天山情深——龚建新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开幕。此次展览共展出龚建新国画作品150多幅,其水墨人物画将西方绘画的线面结合与光色构成融入中国画的意境神韵,作品较为全面地展示了他中西合璧的绘画技能与厚积薄发的艺术素养。通过龚建新的绘画作品,人们不仅能欣赏新疆壮美的山河景色,而且能从中了解新疆特有的民族风情及文化传承,对中华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意义。
嘉宾在中央圆厅欣赏龚建新中国画作品
龚建新,1938年生于乌鲁木齐,1956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以后,在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李苦禅、刘凌沧等国画名家的悉心教诲下,龚建新博采众长,融入自己的画作当中,大学二年级,就创作了一套民族团结为内容的连环画《静静的卡甫河》,并获得全国连环画三等奖,引起美术界的关注。
1961年,龚建新毕业后分配至新疆艺术学院任教,1980年调入新疆画院。曾应邀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学院美术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授课。龚建新回到新疆,作为土生土长的新疆人,他觉得新疆这片广阔的土地正是真正成就自己的地方。因为天山南北各民族的人物形象、精神气质及服饰、用具、家畜,他们的生产生活场景,以及不同少数民族歌舞都有鲜明的特点,这些都有待于画家的探索和呈现。龚建新多年的生活,除了工作,业余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路途上,他到南北疆各地去体验生活,和各族人们生活在一起,看农民种地,看牧民们在牧场上驰骋。龚建新随时打开画夹,画下他们的每一个生活场景,每一次静静的凝望。
作为一名在新疆成长起来的画家,他的足迹遍及天山南北,创作了大量具有西北特色和新疆民族风情的画作,他在沿袭中国画传统画法的同时,融西画素描于笔墨勾勒之中,慢慢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水墨肖像画,为前辈与同行所推崇。著名美术评论家刘曦林这样评价龚建新的绘画特点:以线描为骨法,线条细劲,融西画形体意识于内,以水彩般的渲染助血肉之表现,注重结构敷色的的笔意。他消化了形体,也消化了笔墨和工具材料的性能,在那扣紧了的结构里发生出笔墨和造型的美来。
观众在仔细欣赏龚建新水墨传统人物
龚建新认为,人物画仅仅学习传统的那一套是远远不够的,要表现现在的生活,反映今天这个时代多元素的各个侧面,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不能够满足现有的需要。解决这种满足,就得有创新,就得有自己的绘画方法。龚建新一直致力于探索如何将西方写实的方法融入到国画当中,使中国画的笔墨进入到写实的状态,表现出真实生活的人物,让人们对中国画从审美角度看到中国画写实的一面,进入到现代的绘画表现方法中去。
龚建新热爱故乡的人,他觉得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人物适合他用水墨来写实,尤其适合以中西融合的绘画方法表现人物画。而笔墨、素描如何融合,如何借鉴西画技法和中国画浅描造型,让它们相互渗透,这个要在实践中大量摸索,寻找最巧妙的结合点,达到完整、最佳的表现方法。
龚建新说国画的特点是主观写意,西方的画法是写实,水墨人物画的关键并不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虚实有度,实的是个体人物形象,虚的部分就是写意性地处理大面积部分。写实写意相结合,人物既有笔墨韵味,又有笔墨实体。这种中西方绘画技法融合的运用,是龚建新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龚建新在传统的线条上狠下功夫,如何结构取形,哪些地方用线得加强,哪些地方要简化,他都做到心中有数。并根据自己的需要,加深线对人物形象的渗透。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在展览开幕式致词中表示,龚建新的肖像多选取新疆各民族的人物。新疆是龚建新的故乡,龚建新热爱故乡的人,他知道新疆人怎样生存、怎样思考,又善于捕捉他们个性的差异,通过中西结合得艺术表现手法,使他的肖像画有近于严酷的真实感,是地地道道的新疆人的写照,而不是某种类型化的符号。
展厅一角
开幕式结束后,在中国美术馆7层报告厅还举办了“龚建新绘画艺术作品研讨会”,来自中国美术界的诸多著名画家、评论家分别就龚建新的绘画艺术畅所欲言。据悉,“天山情深——龚建新中国画展”在中国美术馆1、9号展厅展出,从12月7日展至12月15日结束。
观众在龚建新作品前留影
观众在龚建新水墨人物肖像前驻足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