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导读:

   李德哲李人毅刘永贵黄维耿安顺李志向何家英刘文选王超王乘曾迎春杨之光林之源关山月

人民美术网 > 院校 > 写生三题:写生到底去找什么

写生三题:写生到底去找什么

2013-12-27 16:16 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扫描二维码转发分享

我真诚地感谢大自然。她不仅养育了天地万物,而且成就了古今中外灿若群星的画家。生活是文艺创作的唯一源泉,确实是一条真理,我获得了她无私的恩惠。纵观数十年的绘画生涯,凡是自己成功的作品,无不得利于写生。写生,就是绘画作者将客观存在的大自然的“物化”,变为自己绘画创作能源主观“悟化”的转换过程。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画家的两个看家本领,缺一不可。在传统技法基本功达到一定水平以后,进入创作阶段,要画出有时代气息,有生命力的感人作品,写生就显得尤为重要。从七十年代起,我一直坚持写生不辍。过去在部队公务繁忙,出差、开会、出海、下部队我随身都带着速写本。有时间就坐下来细画,时间紧就略画。哪怕是坐在汽车上匆匆而过,也可以寥寥数笔,留下创作印象。从事专业创作以后,对写生更加重视。再忙,每年也安排一定时间从事写生。渐渐地,对写生本身积累了一些体验。

有些青年作者对我说,知道写生很重要,但是到了现场,又无从下手。看着别的画家画得有滋有味,而自己却一片茫然,有时甚至徒手而返,不知怎么办。

写生本身也需要基本功。如果连起码的取景、造型等能力都没有当然无从谈起。当具备了写生的基本技巧以后,就要大胆地、经常地去画。不怕出丑,不怕失败,熟能生巧。坚持数年必有好处。那么写生到底去找什么?我的体会至少要去寻找三个方面,谓之“写生三题”。

一曰找灵感。灵感是文艺创作中“因思想高度集中、情绪高涨而突然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创作者在丰富实践的基础上进行酝酿思考的紧张阶段,由于有关事物的启发,促使创作中所探索的重要环节得到明确的解决,一般称为获得灵感。”应该指出,灵感并非仅仅是在写生现场找到的,它依赖于作者学识、情感和生活经验的长期积累。但在写生现场往往能诱发这些积累突然爆发成为一种创作冲动。常常听到有的画家一到现场,甚至在行路途中会带着惊喜的神情说“啊,这里‘有画’!”就是这种“冲动”的表现。这种冲动有时是不完整的,仅仅是一种强烈的美的感受;但有时又是一连串的,构图、色彩、意境等都能形成初步的构想。我的不少作品如《静谷》、《昨日情怀》、《假日》、《生命》等,都是在写生现场就基本完成构思了。

山水画家追求“天人合一”。这是一个古老的中国哲学命题,是战国时期子思、孟子提出来的。强调“天道”和“人道”或曰“自然”和“人为”的合一。汉儒董仲舒也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但是怎样才算“合一”呢?画家们往往如坠五里雾中,就是古代的哲学家们也是争论不休。程颢认为“天人本无二,不必言合。”朱熹也说:“天人一物,内外一理,流通贯彻,初无间隙。”其实,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并不难解释。指的是主观与客观、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辩证关系。绘画创作尤其不能搞“先验论”,而要坚持“反应论”。长期坐在家里是出不来好作品的。所以,在写生现场的艺术冲动一定要抓住,特别是初到一地的那种强烈印象。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再进行加工、整理、升华,塑造强烈的意境。到了这一步,你的写生材料就算完全被你“占领”了,它已经不是自然存在的山水田园,而成了你表达意情的工具和载体。你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越高雅、深邃、富于哲理,越是成功。我理解,这就是山水画家的“天人合一”。有的画家用《易经》的观点,解释这一原理,充满神秘的思辨,很有意思。但我认为终究还是主客观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关系。也可能通过咀嚼、消化,感到在现场的“冲动”不足为奇,达不到创作需要而被你暂时“淘汰”,但也不遗憾,或许在你其它的创作中又被“翻”出来了,这就是积累。

 

 

写生中的“灵感”也不全是首次冲动形成的。有时是在你选材以后通过分析、提炼获得的。但不管怎样,你必须首先去发现写生对象的“美”。如果连一点感觉都没有,那就赶快“转移战场”。

二曰找物象。绘画离不开物象素材。任何事物都是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富于特色的物象题材是成功作品鲜明特色的决定因素之一。新奇当然是一种特色。所以有的画家写生是广采薄收,只要感新奇就画下来。大到名山大川,小到一石一树,只要感到美,就观察,就画,慢慢积成自己的“弹药库”。据说有的老画家从不在现场产生作品,这些“弹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物象素材。

但是,我觉得零星散碎的物象素材并不是写生的关键,关键是先找“大”后找“小”,没有“大”的,才捎着“小”的。如果能在现场产生鲜活的作品,何乐而不为?我曾多次去黄山,画了不少写生,但总觉得那些山峰块石太尖、太露,不符合我关于“圆浑”的学术理念追求,所以除了应日本收藏家之邀画了一幅《白鹅岭》之外,基本没画黄山。但有一次无意中到了黄山背后的翡翠谷,莽莽无际的竹林,随着山势如涛如涌,基本看不到岩石,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冲动。当场画了一批写生,从竹林的大势,到局部的细节,积累了大量物象资料,创造了巨幅国画《生命》。三易其稿,越画越好。第一稿获了省首届山水画大展铜奖,第二稿被韩国一所艺术大学收藏,第三稿终于获得第九届全国美展山东预选展二等奖。画法完全摒弃了“芥子园”关于“丛竹”之说,被一位画家称颂为“前所未有的‘竹皴’。”所以,撷取有特色的物象对创作的成功是极关重要的。

发现物象的美,第一次的新奇之感当然是重要的,但若要寻找物象的本质之美,还是要反复观察,反复画,反复思索,挖掘其内在之美、典型之美。只有在真正熟悉了它才能为我自由所用。不少画家都寻找一块“基地”,如有的画漓江,有的画西部,有的画青城,有的画江南,就是这个道理。我几乎走遍了祖国名山,但画得最多的还是胶东的山水、海边的礁岩,我熟悉她,认识了她的本质,产生了感情。

写生不一定完全限于一个场景,可以东挪西借,谓之“搬景”。有时过于“平”,可以把两个山峰“拉”到一起;过于散,可以舍去一些;过于高,则可以裁去一截。使你的写生稿构图合理,舒服。找到主体物象的同时,往往构图也就出来了。大自然中有极其丰富的构图因素。古人的“三远法”、现代的满构图、C字形、L型、山字形、梯形、对角构图等等,提供了规律性的思路,我们当然可以利用。但写生中可以使这些构图极其丰富,得心应手。有时甚至会让你出奇出险,妙笔神运。一幅成功的写生稿,就是创作作品最理想的草图。我的获奖作品《马石山抗日古战场巡礼》的写生稿,就是在现场被安排剪裁的。那座有纪念碑的山峰,看着很矮,为了表现抗日英雄的挺拔,我把它“长”了一段;左边的山峰,本来在较远的地方,我把它挪到主峰的左下侧,作为陪衬,起到呼应的作用。山下的石桥和村庄,也移位了,使之很集中。

 

 

三曰找语言。大自然中被画家“看中”的物象千姿百态,典型环境典型物象的形状、肌理千差万别。如何既能准确刻画形象又符合中国画运笔规律地把他们“搬”到纸上来,这就要在具体的物象中认真寻求一种符号,即绘画语言。有的作者不管到哪里,无论画什么,都是使用习惯了的符号,这是不可取的。这样做,也许可以把形象记录下来,但你却丢掉了本应属于你的提炼典型符号这一重大收获。须知,典型的环境,除了形象独特之外,作为表现其形式美感的重要手段的语言符号也应是独特的。就像文学写作,莫言的“红高粱”系列,描写的是山东高密一带的风土人情,其语言风格也是土的掉渣的老高密腔。赵树理的《三里湾》描写的是陕北的农民生活,如果使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那就不可想象是什么样子了。问题是有不少绘画作者不懂这个道理,无论到哪里写生,都使用“普通话”,忘记了这第三项任务,必然使创作降下档次,甚至失败。

绘画语言符号在山水画创作中也称为“皴法”。千变万化无非“点”、“线”、“面”三大类。前人已经创造了许多种,仅《芥子园画传》介绍的就有二十多种。继承和借鉴这些现成的语言符号不仅是可以的,而且对于初学者还是十分必要的。但艺术的价值在于发现和创新,仅靠模仿古人的皴法就会流于重复,缺少鲜活的气息。况且古人的皴法远远不能概括大千世界,在现代的创作中是远远不够用的。画家们一直在为探索新的皴法刻苦耕耘,而且永远不会终结。

当然,我们在写生中寻找绘画语言符号,仍然脱离不了“点”、“线”、“面”的排列,关键是如何排列如何运用才能出新,才能准确地表现典型环境。找古人不行,坐在屋子里空想不行,必须到现场面对典型物象的形状,特别是自然机理去概括、提炼。不仅是排序,笔墨干湿浓淡,阴阳向背等如何穿插,也要到现场去求索。胶东的海岸,是地壳下陷形成的,比较年轻。巍然壁立,棱角分明。我为了表现它们,不知多少次坐在海边,象画素描那样从整体到局部反复观察、描写,好几次由于忘情差点被海水冲走。所以我对这种岩壁礁石很熟悉,表现起来得心应手。有的朋友说,为什么你画海水那么象?那是因为我在长期的军旅生涯中,纯在海军舰艇上生活就有7年,吃喝拉撒都在海上,对各种季节、气象、时段下的大海都有大量的观察写生,积累了大量表现海的语言符号。

有一次我乘车从威海去青岛,路过栖霞时,发现路边一段山石纹理奇特。从右上至左下,几乎是平行排列,平行中又有疏有密、有松有紧,大小关系十分明显,立即停车写生。以后又专程去了三次。其艺术收获远非描摹“芥子园”中的马牙皴可比。后来我去河南伏牛山区的青要山谷,又碰到了这种层岩结构,但是水平走势,气势宏大,结构严整。激发了我的创作冲动,迅速而熟练地完成了现场写生和创作构思。归来后顺利地完成了《静谷》这幅巨画的创作,在中国美协一次全国大展中获了奖。

 

 

 

我观察了江南、塞北、西部、胶东大量的林木植被,探寻了表现竹林、茶场、松涛、杂林、灌木等语言符号,综合概括为“植被皴”(另有拙文《关于我所探索的‘植被皴’》予以详述)。用之创作的多幅作品获得成功。

在写生中寻找成功的语言符号的意义,还不仅仅是为了作品的鲜活气息,更重要的,它甚至可以成就一位画家:反复提炼,熟练运用,达到自为的阶段,就可能形成与众不同的个人语言风格。

顺便提及两个“技术”问题。一是写生用硬笔还是用毛笔?我提倡主要用毛笔。带上一本册页或是几张镜片,一小瓶墨汁,一点水,一只毛笔就可以了。毛笔写生现场感强烈,笔触的平、滑、苍、涩;笔韵的干、湿、浓、淡;笔序的松、紧、疏、密,都会在现场受到强烈而鲜明的启发和调动,最能接近归来后的国画创作。如果时间、条件不允许,也可以用硬笔。我经常使用碳素书法钢笔。对比强烈,保存久远。画好了就是一幅成功的钢笔画。二是照相能否代替写生?答曰不能。有人使用照相代替写生,然后面对照片进行创作,这样只能流于物象的描摹,少了文气。斗转星移,面对照片,很难找回现场的艺术冲动,也不一定能找到准确的典型语言。有的同志坚决反对照相,我觉得也大可不必。我是既笔写,又照相。笔写为主,照相为辅。笔写完再照相,效果更好。有助于你对现场积累的回忆和整理。实在来不及匆匆而过,照个相留个印象也是好的。

写生并不等于创作。创作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如果没有作者主观的艺术加工与提炼,不能赋予写生素材的幽深高雅的意境,就有可能陷入机械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泥坑。这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是必须强调的。让我们迈开双脚到大自然中去“淘宝”吧!张择端如果不写生,是想象不出《清明上河图》的;周韶华先生如果没有从黄河口到源头的长途跋涉,怎会获得《大河寻源》的成功?

写生是创作的生命,何止“三题”!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


人民收藏

鉴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