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旬老翁13年免费开放“筷子博物馆”(组图)
2014-01-26 10:30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rd,
分享到微信
清代带刀筷子
文/图本报驻上海记者周裕妩
筷子是大家每天都要用的餐具,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之一,可是如果要问:中国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起筷子?筷子这名称是怎么来的?估计没几个人能答上来。在上海,有一位老人用30多年的时间收藏了2000多双各类筷子,并出版了8本有关筷子研究的书,被称为国内“藏筷第一人”,他就是84岁的老收藏家蓝翔。为了向更多的人宣扬中华筷子文化,他一直坚持免费开放他的“筷子博物馆”,至今已经有13年。
筷子收藏家蓝翔
收藏筷子与
“尼克松用筷”有关
蓝翔的“筷子博物馆”位于上海多伦路文化街191号,其实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只有10余平方米大小的一个店面,如果不是仔细核对门牌号,很难想象,这里是中国第一个专门展示筷子文化的地方。84岁的蓝翔身体虽还硬朗,但耳朵已经不好使,由于到访之前,记者已经和他电话约好时间,所以,看到记者的时候,他直接招呼记者进门,戴上准备好的助听器,和记者娓娓道来。
谈起缘何收藏筷子,蓝翔告诉记者,这和当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还有一定关系。“尼克松在人民大会堂国宴上刚刚把筷子放下来,一个加拿大的记者冲上去,把筷子抢到手,插进自己的西装内袋。后来,这位记者到了美国,十几个收藏家要买这双筷子。”1978年,蓝翔在报纸上看到这篇报道,深受启发,他发觉筷子不仅仅是吃饭的工具,更有很深的文化价值和国际意义,值得深入研究,可是却一直没有人做这项研究,于是,他决定自己来。
清代象牙宝石花筷
两千多双藏筷展现筷子变迁史
这一年,蓝翔48岁,这之后,他几乎把后半辈子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收藏筷子上。如今,蓝翔已经收集到唐朝以来以及来自朝鲜、日本和泰国的筷子两千多双,材质各异,从金、银、铜到象牙、翠玉、竹木、珊瑚、兽骨、青铜等。另外,他还收藏了几百种筷笼、筷盒、筷枕。
这些筷子摆在一起就像是在默默地诉说着筷子的变迁史。比如有一件细长的景泰蓝材质的长筒,筒身刻着满族和蒙族的文字,上端是一个盖子,下端缀着玉坠。把盖子打开,里面是一副银质筷子和一把匕首,两只筷子由细细的银链相连,把银链拆下,竟然还有玄机,原来,筷子中空,银链两头各连着一根牙签,藏于筷中,方便饭后剔牙。蓝翔介绍说:“这种筷子是清代的,满族和蒙族吃饭原本不用筷子,都用刀,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后来他们进了北京城,皇家贵族吃饭用刀有损于他的形象,在这种情况下,就想出一个办法,把刀和筷子组合在一起。刀只是作为老祖宗的纪念品保留,吃饭的时候用筷子。”
另一套蒙古族贵族使用的筷子用具则更为复杂。这是一个长约30厘米、直径5厘米、外面包裹着鲨鱼皮的圆筒,里面有象骨制作的筷子两副,叉子两把,勺子、漏勺各一把,一把刀,一把镊子,另外还有两个银质小碟和两个小酒杯,圆筒可以用皮带拴在马背上。蒙古大草原地广人稀,有时几百里碰不到人家,有了这套餐具,沿路吃饭就不用发愁了。
明代蟹八件
“筷”其实是一个方言字
蓝翔还是为数不多的对自己的藏品很有研究的藏家,他不仅撰写出版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部箸文化专著《筷子古今谈》以及《筷子三千年》、《筷子的故事》、《古今中外筷箸大观》等8部著作,部分著作还出版了英文、日文和法文版。
筷子毋庸置疑是中国发明的,但究竟是何时发明的呢?根据蓝翔的考证,中国有文字记载的筷子出现在商朝。“《史记》中有‘纣始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是商代末年的君主,他把大象打死以后,把象牙锯下来做筷子,显示他大王的豪华气概,这是我们有文字记载的第一双象牙筷子,但这并不是中国的第一双筷子,筷子的雏形则早在四五千年前就已出现。”
蓝翔说,筷子这个词,在汉语里有关的读音就有三个,常见的是“箸”,一个竹字头一个或者的者,这个字还有个异体字,就是“箸”旁边再加个木字旁,这个字最早在说文解字里就有记载,讲的就是吃饭的工具。
蓝翔介绍说,明代有部书里记载,吴中也就是现在江浙一带的土著,这个“箸”就不叫“箸”,叫“筷子”,原因是因为江浙一带的人撑船的多,有很多忌讳,“箸”与“蛀”、“住”同音,船停住不走了就赚不到钱了,船被虫蛀了就会漏水,于是就把这个箸改成筷,快快地走,发音变了,字也变了,所以,“筷”其实就是一个方言字。“在《康熙字典》里,只有‘箸’而没有‘筷’,是因为当时这种民间自发的改变还没有得到官方的承认,所以没有收入进字典;同时,在《红楼梦》中有“筷”也有“箸”,可以证明当时中国对筷子的称呼正在变化之中。”
坚持免费开馆宣扬筷子文化
从2000年前后起,蓝翔这间位于多伦路的“筷子博物馆”开始免费开放,并一直坚持至今,在这超过13年的时间里,从来没有收过费,这耗费了蓝翔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他认为,一直坚持下去的原因就是不能放弃宣扬筷子文化。
“我曾经调查了六千多名中小学生,其中80%的学生都不知道筷子的发明地,还有10%的学生说筷子是日本发明的,中国毋庸置疑是筷子的发明地,这个为什么不能写入教科书,只有我老头子在喊,没有力量,也没有精力”,蓝翔感到深深的无奈。
虽然收藏了30多年的筷子,蓝翔本人已经是闻名国际的筷子文化研究者,也曾被国际箸文化研究会授予“国际箸文化贡献奖”,他的“筷子博物馆”也曾吸引很多慕名来参观的人,但现在,来参观的人确实是越来越少了。收藏的两千多双筷子,能在10余平方米的店面中展出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大部分的筷子只能在抽屉里藏着,“这里根本摆不下,我希望有个大点的房子可以摆出更多的藏筷”。
在上海文化主管部门的推动下,2011年11月11日,上海成立了“筷箸文化促进会”,蓝翔担任会长,目前,他正在为中国的箸文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准备。
免责声明:人民美术网(www.peopleart.tv)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转载的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转载的所有稿件的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事关不当,请联系删除。